近年来,保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团队深入企业调研,针对企业信息化需求开展校企双元合作,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岗位用工需求无缝对接,校企合作实现“三”突破。围绕企业需求做文章,突破学校“一头热”;实施校企双元育人,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现场执业能力,突破高职教育师资瓶颈。

围绕企业需求做文章 突破学校“一头热”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多年来,各高职院校加强了校企合作的力度,但作为合作一方的企业积极性不高,出现了“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保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以“先服务后合作”为理念,围绕企业需求做文章,根据企业需求研发产品、培养人才,增强了企业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突破了学校“一头热”,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研发产品圆企业信息化梦想。带领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到企业开展调研,找出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企业信息化需求零对接,为企业量身定制“信息化圆梦方案”、量身开发设计信息化软件,圆了企业信息化梦想,使企业节省了资源,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2008年以来,作为企业信息化的助梦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团队根据企业的需求,先后为企业定制开发了易通进销存财务系统、易通POS管理系统、易通中小建筑企业成本核算系统、易通B/S模式无纸化考试系统、第三方物流信息发布系统、保定市产销对接在线电子商务网站、远程互联及异地打印系统等15项企业MIS(管理信息系统)项目,为企业实现信息化梦想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易通进销存财务系统》和《易通WMS仓库管理系统》两个项目,于2013年8月经国家版权局审核获得著作权证书。能够取得如此丰硕的创新成果,在高职院校中可以称得上是典范。

目前,15项企业MIS项目已经应用到天津市津西为民农业科技服务站、廊坊廊南农技咨询服务中心、固安县植保公司、保定市新市区小学、保定市社区诊所等406家企事业单位,应用范围广泛,实现了教学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移,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为服务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保定市利民农资科技市场管委会评价说:“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研发的易通农资管理软件,至今已经应用到利民市场的50多家企业,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保障了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现。”

问及产品的应用效果,保定市供销合作社社团指导处处长、保定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秘书长杨鹏轩说:“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与保定市供销合作社共同研发的《保定市产销对接在线电子商务网站》运行稳定,可操作性强,导航清晰,便于使用,为‘保定市生鲜农产品直销体系’提供了网上销售渠道,让广大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买到新鲜、平价、安全的农副产品,为保定市产销对接惠民工程做出了贡献。”

订单培养满足企业人才需求。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实施订单式培养,从企业获取信息化人才需求订单,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设置课程体系,为企业“量身订造”信息化专业人才,满足了企业人才需求,为企业节省了人才培养成本。

订单培养中,学院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联合传授知识和技能。学院专业教师为学生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实岗指导,为学生讲授职业岗位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并对学生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加深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近年来,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为保定市利民路农资科技市场、保定市问鼎科技有限公司、保定市新合作农产品有限公司、保定市装饰材料科技市场等企业订单培养信息化人才133名;根据保定市政府惠民工程“保定市生鲜农产品直销体系”对人才的需求,与保定市供销合作社签订订单培养协议,订单培养50名店长、10名后台MIS管理人员;与保定市问鼎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为保定区域餐饮行业订单培养餐饮信息化人才31名。

订单培养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普遍赞誉。“保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为我公司订单培养的31名餐饮行业信息化工程师,能吃苦,上手快,岗位适应能力强。”保定市问鼎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如是说。

实施校企双元育人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团队改变以往“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实施校企双元育人,开创了“双元合作,一心双项”的教学新模式,以“调研定项目、实践做项目、教学用项目”为理念,以信息化产品为中心,以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流程为主线,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实施“学习性项目”和“校企对接项目”双项目教学,实现了“教学项目化、任务流程化、教学做一体化”。

学习性项目——以“为企业私人订制研发的产品”为项目案例,在校内实训室对学生开展项目教学。企业提供信息化需求。教师根据企业需求和实际工作过程,针对学生现有专业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把为企业研发的真实项目分解成“制订MIS开发方案”、“设计MIS数据库”、“设计MIS界面与代码”、“MIS测试”、“MIS系统转换”等10项学习(工作)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项目团队为单位,对企业信息化产品进行学习、消化、吸收,并带着批判意识,对产品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然后独立完成具有独创性的学生作品。在完成整个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使学生经历了信息化产品的开发、实施、应用和维护全部工作流程,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化综合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学习性项目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做合一”,突出了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目前,正在实施的“商业进销存财务系统的开发、实施、应用与维护”项目,已先后应用于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信管专业2009至2012级4个年级学生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谈到学习心得,现就职于北京易中创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毕业生张亚蝶回忆说:“杨克勤老师让我们用企业的真实项目进行实刀操作,使我们练就了强硬的本领。”现就职于保定市车管所的毕业生葛乔行说:“企业的真实项目紧贴实际应用,提升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同时,同学们带着想法学,可以对项目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创作中完成自己的作品,使我们增强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校企对接项目——以企业现有项目为案例,在企业对订单培养的学生开展项目教学。校企对接项目将根据每年该院与企业签订的订单培养协议,不断调整。目前已经完成的校企对接项目以“保定市农超对接惠民工程——思迅易捷通连锁管理系统应用与维护”项目为案例。学院教师根据企业实际工作情境,把该项目分解成“岗前培训”、“后台管理——基本档案录入”、“后台管理——采购管理”、“后台管理——零售管理”等10项实战型学习(工作)任务。企业指导教师采用讲授、演示与学生现场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开展“岗前培训、配送中心后台培训、便利店前台培训、填写培训确认单和考核上岗”五个环节的实境教学,通过“传、帮、带”,指导学生完成岗位学习(工作)任务。

校企对接项目采取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实际工作岗位的环境和职责,工学交替、实岗育人,实现了学习与工作的平滑对接,体现了现代学徒制的核心特征。目前,校企对接项目培养的学生已经全部通过企业的考核,走上了工作岗位,并且企业反馈良好。保定市供销合作社社团指导处处长、保定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秘书长杨鹏轩说:“该教学团队与保定市供销合作社合作培养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了较高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提升教师现场执业能力 突破高职教育师资瓶颈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执业能力已经成为制约高职教育的师资瓶颈。保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亲自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调研信息化需求,并带领学生为企业“量身订制”、开发设计信息化软件,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提升了教师的现场执业能力,突破了制约高职教育的师资瓶颈。

该教学团队在保定及周边商业批零行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2008年,杨克勤老师被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特聘为客座教授;2009年,刘辉、刘秀芳老师分别被保定和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保定远大公司聘为信息化实施技术顾问;2010年,陈素羡老师被保定正大公司聘为信息化实施技术顾问;2011年,李洁老师被保定聚龙达植保科技有限公司聘为信息化实施技术顾问;2014年,杨克勤老师被保定市财政局聘为国家农开发项目评审专家。

目前,该教学团队11名教师全部具有国家职业资格,有高级软件工程师2人、微软MCSE系统工程师1人、企业信息管理师2人、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工程师1人、网页制作专家1人、中级会计师1人、网络维护工程师1人、经济师1人、人力资源管理师1人。

近年来,教师带领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成果丰硕。在全国信息技术大赛(Office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中,9名同学分别获得国家三等奖、优秀奖以及省级二等奖和三等奖,杨克勤、米哲、刘辉和李洁老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在河北省大学生企业信息化技能大赛(高职高专组)中,6名同学获得团体一等奖。

优秀的教师培养出优秀的学生。目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100%。90%以上的毕业生稳定在信息化开发、实施、应用与维护岗位,工资待遇人均每月2500元以上。部分学生由于工作实绩突出,已经成为佼佼者。有的成为自主创业的典型,有的在软件公司担任副总经理、项目经理或者主管。比如,李刚自主创业成立保定昌虹科贸有限公司;石志栋自主创业开办保定颐高祥裕电脑公司;韩建顺自主创业成立保定冀佳软件公司。李皓现任北京瓦力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龙河现任北京合力金桥技术经理、高级软件工程师;王莉莉现任天津《今晚报》滨海版广告部经理;张敬现任清华紫光电子档案事业部软件开发工程师。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孙永芹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