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市教育局紧紧围绕我市经济发展,瞄准支柱产业规划,积极搭建平台,鼓励各高职院校以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加强专业建设,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提高服务地方经济能力。

成立并探索推动厦门市物流校企合作服务中心建设,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平台。2010年12月,市教育局牵头,市物流协会参与,依托物流协会和高职物流专业建设较好的华厦职业学院,组织在厦各高校和重点物流企业,成立了厦门市物流校企合作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以理事会方式运作,将物流协会会旗下重点企业吸引纳进成为理事成员,与在厦各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携手,开展高职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教师培训、教材编写等活动,搭建人力、科技、教学资源等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共享平台。

两年多来,中心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扎实开展了多项服务高校和物流企业的工作,理事会企业成员不断增加,今年又增补了9家,几项活动在行业和院校中应经形成了品牌效应,产生了一定影响力,如“高职院校储配方案设计与执行大赛”、“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论文大赛”、针对专业老师提升专业素质的“研修班”、针对应届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等等,切实发挥了校企合作服务平台的作用。具体做法是:

一、突出应用,以赛促教

先后举办了2届全市高职物流专业技能竞赛和一届 “厦门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论文暨案例大赛”。竞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规则对接产业和企业要求,成绩由企业家和物流专业评判——竞赛邀请国家A级物流企业的负责人和市物流协会经理人分会的会长担任裁判。通过竞赛,既推动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又提高物流专业学生的技能实操水平和适应企业需求能力。

二、突出亲产,以研代训

结合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要求和提升物流行业水平的人才需求,发挥行业协会的资源优势,组织了多场全市高职物流专业教师研修班,邀请全国物流产业企业家和物流领域专家到厦门授课,如清华大学客座教授陈文昌“冷链供应链运营管理”及台湾冷链先进专家代表卢东良“台湾冷链物流管理及操作实务”;组织专业教师到厦门和台湾物流企业、港口码头、专业物流中心参访,有意识将授课、研讨和下企业融为一体,拉近教师与企业距离。

三、突出衔接,编修教材

成立中高职衔接物流专业教材编写委员会,以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为目标,以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为根本,组织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在厦各高职院校教师和相关物流企业管理人员成立中高职衔接物流专业教材编写委员会,计划编写16本中高职衔接物流教材,目前已基本完成大纲编写任务,今年拟出版3-5本。

、突出就业,优化服务

每年都针对物流专业学生举办“现代物流与供应链(采购、贸易)专场招聘会”,邀请象屿、建发、中外运、荣利达等35家物流企业提供的岗位,招聘人员均在百人以上。岗位如“操作员、海外业务员、单证员、报关员、调度、文员客服、会计、出纳、法务专员”等。不仅让毕业生第一时间了解物流行业的应聘单位信息,而且让招聘单位能快捷选择接收到本地物流专业人才的求职信息。

五、突出合作,牵线搭桥

中心举办各种活动,开辟各种渠道,最终目的就是让各高职院校和物流企业挂上钩,结成对子,开展校企合作。中心编辑了《物流校企合作中心资讯》、建立了“厦门市物流校企合作服务中心网www.xm56edu.cn”,及时发布各理事单位信息,共享校企合作资源最新资讯;组织国家3A级物流企业永进(厦门)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与海洋学院开展校企联动活动,组织兴才学院物流专业学生参考考察两岸冷链物流示范项目——旺墩冷库等。利用中心这个平台,各校和多家物流企业结成了对子,有效地推动校企合作工作。如华厦职业学院物流专业和厦门兴泰物流、顺丰快递等公司合作,还选派教师参与兴泰物流供应链改造课题。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深化校企合作内涵的要求,不断支持和推动物流校企合作服务中心工作创新,努力提高为各高职院校和物流企业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一是深化中心工作。继续探索培养符合厦门建设东南国际航运物流中心这一战略目标的物流专业人才的先进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内涵,进一步加强院校专业教学和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的无缝对,在服务中心这一平台上,让院校、让企业得到有针对性的服务和实实在在的收获。二是优化创新服务。突出服务主题,合理利用中心理事单位,特别是一些院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发挥联合、合作优势,在校企合作需求调研、组织实施订单培养、教育教学资源功效、师资对接与培训、实习实训基地共建等多方面创新服务,走出一条有厦门特色的东南区域物流人才培养新路子,创造新格局。三是细化教材编写。新教材的编写要适应产业发展变化要求,充分吸收优秀企业人员参与编写工作,从企业业务流程、实际工作要求出发,贴近行业岗位应用。同时组织编写相应的教学指导方案、物流实验室配置标准等等,形成一个完整的、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物流专业教育教学体系。

厦门市教育局

2013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