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在围绕如何创新办学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学做合一”,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在取得了较大成效的同时,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一、校企合作办学的主要方式 1、创办股份合作制企业,实现校企合作 2006年11月,辽阳职业技术学院与辽阳市公共汽车公司共同投资兴建了合资企业:辽阳致远轿车维修有限公司。辽阳致远轿车维修有限公司为独立法人,组成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校方以汽车维修设备入股占股权的51%,公汽公司以厂房及附属建筑物入股占股权的49%。主要业务包括:开展轿车维修业务;满足辽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并安排部分学生就业;开展汽车维修人员岗前、岗后培训业务等。公司自开业以来,业务范围不断拓展,经营质量不断提升,公司经营利润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同时,为中国石油辽阳石化运输公司、普惠制汽车维修工岗前和在岗培训300余人;接收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实训400余人;安排毕业生就业32人,达到了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2、举办股份合作制二级学院,实现校企合作 2009年10月辽阳职业技术学院与辽阳太子河高尔夫俱乐部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成立了高尔夫学院。辽阳职业技术学院与辽阳太子河高尔夫俱乐部各占股权的50%,共同投资建设标准的室内外高尔夫教学场地及山地高尔夫运动场地。辽阳太子河高尔夫俱乐部及国内外其他连锁俱乐部为学生提供全部的顶岗实习及就业岗位。高尔夫学院依托学校和高尔夫俱乐部办学、实训及就业等优势资源,针对中国高尔夫产业中各类人才奇缺的形势,培养具备从事现代高尔夫运动服务、管理和高尔夫产业相关领域所必备的各层次人才。目前,高尔夫学院运行顺畅,未来招生就业前景看好。 3、举办生产型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合作 2010年3月学院与辽阳市流体真空机械厂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校内生产型机械、数控专业实训基地。 辽阳市流体真空机械厂是一家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以辽宁流体节能工程设计研究所(企业下属研究所)节能技术为依托的民营企业。学院机电工程系以机械制造、数控加工、模具制造专业见长,同时有校内实习车间及相应的设备。在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下,企业方将自己的设计、技术、材料及技能大师带到学院,学院以自己的设备及人力资源优势与对方合作,成功地研发了ZY-1.5型、ZY-2.2型叶轮式鱼塘增氧机、鱼塘用新式切肉机和鱼塘扫雪机,已经进入辽宁省农机推广目录,从2010年开始享受农机销售补贴。目前,该系列产品已批量生产并投放市场,深受欢迎。 4、举办“校企一体化”的公司和工作室,实现校企合作 为使学生尽早适应工作岗位,增强感性认识,培养、锻炼学生综合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教师的项目研发能力,按照整体设计、分阶段推进的原则,于2009年开始,辽阳职业技术学院部分专业及教师先后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商业数码摄影、装饰绘画、动漫周边产品、服装配饰与展示、沃特科技有限公司、泵业密封研发中心和流体节能工程设计研究所等17个“产、学、研、做一体化”的公司或工作室。经营方式采取企业化运作模式,由学校、企业、教师各按一定比例投资入股,利益按股分配,实行工作室主任或公司经理负责制,公司和工作室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各方积极性。例如,星宇沙盘工作室将承接的设计任务直接带到学院,由企业工作人员、教师及学生共同研制、共同开发、共同制作,既优质、高效地完成了任务,又使学生得到了实际意义上的工作锻炼。 5、举办各专业冠名班,实现校企合作 冠名班是订单培养的一种形式,指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签订用人协议,按企业用工标准,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考选若干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冠以企业名称。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针对性强,学习兴趣高,学生既能了解企业的实际,又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工艺流程,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进入角色迅速,非常受企业欢迎。 近年来,学院与一些合作企业协商,在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的基础上,大力开展企业冠名班办学。先后举办了“辽鞍工程机械”班;“辽宁大泽”班;“沈阳苏宁电器”班;“无锡夏普”班;上海“花儿朵朵”学前教育班;“辽阳海贝”初等教育班等。例如,上海“花儿朵朵”班已经举办三期,每期30人,50%以上学生获得了企业的奖学金。目前,还有几个专业正在与企业商谈冠名班事宜。通过与企业合作举办冠名班,使校企双方各自尝到了甜头,既促进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创新了办学理念,也为企业输送了量身定制的急需人才,实现了校企双赢。 二、校企合作办学的体会 上述几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我院“双向互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厚德强技”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它能够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优势,有利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的对接,满足了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要,是对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都有益的举措。 1、实现了学生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校企通过积极协商和严格论证,联合组建多样且具有深层次校企合作意义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直接安排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实训,实现了学生实训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在整个生产性实习实训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双师素质教师和企业技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产品的生产加工作为项目教学内容的思想。让学生从最初的感性认识开始,在看中学、看中想、看中问,到亲自做,真正掌握产品的工艺流程并保质保量地独立完成加工任务的“教、学、做”一体化。改变了过去学生实习将大料加工到小、小料加工到废的“空对空”实习实训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且,通过建立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合作研发团队,进行实际生产,既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和研发能力,又将有力地支援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提升学院和企业的知名度。 2、校企、师生双赢的局面得以实现 通过近几年开展的校企合作办学实践,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校企合作的最终结果是校企、师生双赢。学院在推进校企合作工作进程中,只有具有了一定的实力,才可能引起企业的重视,从而达到两个积极性的统一。同时校企合作需要双方都有动力。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最初可能是行政机制、情感机制,但最有效的机制是利益机制。 3、解决了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际存在的理论与实际脱节等问题 颇具个性的专业工作室,给与了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的自由,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效果明显,为学生自主创业积累了经验。 目前,学院有关专业80%以上大二、大三学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室或公司;对于教师来说,有利于教师的个性化发挥、创新能力的增强、教学积极性的提高、责任意识和市场理念的形成。近年来,通过“公司和工作室”模式的实施,教学及研发成果非常丰富,每年教师开发的专利、实用性技术、生产和教学项目近百个,即支持了企业生产又创新了教学内容,并为校企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与企业互动搭建了平台,实现了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共赢。 三、校企合作取得的成绩 1、生源质量和就业质量显著提升 我院招生就业工作本着“12345”总体发展战略中两个坚持,即坚持“以招生为龙头,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2009年以来,生源和就业质量显著提升。 1)招生工作:2009~2011级招生计划、录取数、报到数、一志愿上线率、报到率,见表1,2。通过数字可以看出,在招生计划保持不变,录取数减少的情况下,一志愿上线率、报到率显著增长。2011年,我院普通高中和三校生不但没有降分补录,而且,平行志愿录取时理科高出分数线28分录取;文科高出分数线73分录取,入学新生素质有较大提高。 2)就业工作:2009~2011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年度就业率、对口率、稳定率,具体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