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室
学院与世界500强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学院学生在全国和省职业技能大赛上屡屡获奖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一所公办普通高职院校,位于中原城市群之一的河南省济源市。学院占地面积1200亩,建筑面积40.3万平方米。建有2个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学院设有16个教学系部,38个高职专业,其中,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2个,河南省特色专业3个,河南省示范专业5个,河南省教改试点专业3个,河南省“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改革试点专业3个。学院现有教师600多人,兼职教师184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30多人,博士、硕士210人,“双师素质”教师191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教学名师等35人。全日制在校生12600人,生源覆盖全国21个省、自治区。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省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邓凯,副省长徐济超、赵建才、王铁,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王艳玲等先后到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视察指导工作,一所普通的高职院校,缘何引起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领导如此重视……
立足于“职”,确立科学办学理念
先进的办学理念,明晰的办学思路,引企入校、进企办学、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形成了济源职业技术学院鲜明的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视察学院后,肯定地说:“你们办得很好,这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真正的职业教育就是这样的。”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先进的办学理念,不可能办好一所大学。学院党委书记普锋说:“高职教育,姓‘高’,名‘职’,既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又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办好高职教育,必须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做好顶层设计。”按照这一思路,学院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到有关系部、兄弟院校和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召开加快学院发展务虚会、研讨论证会和党委会等,围绕如何办好高职教育,更好地服务中原经济区和济源“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建设,进一步确立了科学的办学思路。
办学指导思想: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办好高职教育为目标,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展道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示范性高职院校。
“一体两翼”办学形式:以高职教育为主体,以社会培训、中外合作办学为两翼。
“三个主动服务”办学定位: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服务社会人才需求、主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
“四对接”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对接区域产业发展、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能力、实践教学对接企业生产、教育服务对接社会需求。
“五位一体”办学理念:以育人为目标,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党建为保障。
“五个领先”办学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提高质量,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实现综合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服务能力五个领先。
“二十四字”工作方针:夯实基础,注重内涵,提高质量,打造特色,树立品牌,提升层次。
超前的思维,科学的谋划,明确的目标,引领着学院不断改革创新,推动了学院科学发展,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下转第四版)
本报记者 史颂光 本报通讯员 姜小军 李滟
(上接第一版)
围绕于“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实践和开拓创新,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大胆实践,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
针对当前国内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不深、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学院以合作共赢为出发点,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新机制。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做法,学院主动与世界和国内知名企业加强合作,探索形成了“引企入校”、“进企办学”、“订单培养”等比较成熟且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开辟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校企共赢的新途径。
一是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习工厂(校中厂)。校企双方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由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产品和订单,共同组建功能系列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设备生产化、管理企业化的生产性实习工厂,在生产产品的同时,承担学院学生顶岗实习任务。
2010年10月,学院与苏州凯斯美公司合作,学院提供2000平方米的厂房,企业提供价值1000万元的生产设备以及产品和技师,双方共建了数控加工生产性实训基地,在生产产品的同时,每年承担1000多名学生顶岗实习任务。
2011年8月,学院与浙江上虞国际大酒店有限公司开展合作,企业投资20多万元在学院建设了旅游管理专业网络实训室,自2011年起每年联合举办一个冠名班,企业每年提供1万元奖学金,共同培养企业急需人才。
2012年4月,学院与富士康科技集团签订校企共建校办工厂合作协议,第一期企业提供价值4000万元的设备,以及产品订单,学院提供5000多平方米的车间,共建生产性实习工厂,预计7月份可投入生产。在加工生产车制件、跳线和陶瓷等光通信零配件的同时,将满足学院机电类专业学生的顶岗实训实习。
二是进企办学,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厂中校)。2010年以来,学院深化与济源钢铁公司、清水源科技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等企业合作,在济源钢铁公司建立了烧结杯实验室,在清水源科技公司建立了工业循环水处理中心,在富士康晋城工业园建立了“模具加工实训中心”等生产性实训基地,将学生培养课堂延伸到企业培训中心和生产车间,利用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设施,在企业设置课堂,按照企业的要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置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是订单培养,共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订单式)。学院先后与济源市旅游局等行业主管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富士康科技集团、河南豫光集团、济源钢铁公司、洛阳永宁金铅冶炼有限公司、连云港兴鑫钢铁有限公司、浙江上虞国际大酒店、河南丰源石油有限公司等50多家企业签署协议,组建订单班和定向培养班,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2011年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合作先后组建6个模具人才定向培养班共260人,1个机器人定向培养班共50人。在“富士康科技集团2011年校企合作定向培养交流大会”上,学院与富士康科技集团达成了共建机器人应用实训室和共同培育机器人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的意向,签订了“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协议”,学院被富士康科技集团确定为“模具人才培训基地”、“机器人人才培训基地”,并被授予“优质合作学校”。近年来,学院共为合作企业定向培养学生6000多人。
改革创新,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只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体系,才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学院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实践。
一是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院长赵学通说:“学院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按照企业岗位要求确定培养目标,量体打造人才培养规格,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探索形成了符合本专业发展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形成了“四对接、四强化”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冶金技术专业形成了“校企合作、双主体三阶段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形成了“三位一体、三实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形成了“基于工学结合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专业形成了“学训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了职业教育办学特色。
2012年,学院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率先在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机电类专业中,开展了以多学期、分段式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改革,由传统的“2+1”教学模式(前两年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第三年集中顶岗实习),改革为分段式、工学交替模式:一年级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二年级第一学期学习专业课程,第二学期进入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习工厂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三年级第一学期根据顶岗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加强的技能再进行有针对性专业学习,三年级第二学期再到实习工厂进行半年的顶岗生产,从而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半工半读、工学交替。
二是构建“三层次、五环节”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产学无缝对接。就是以实践技能培养为核心,以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共建为途径,依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规范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构建了职业基本能力、职业专项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三个层次,认识实习、项目实训、专项实训、核心能力训练、顶岗实习五个环节的“三层次、五环节”实践教学体系,在校生的实践教学学时达到总学时的50%以上。改革传统的以理论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成了60多个理实一体化教室,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订单培养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教中学、学中练,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
加大投入,全面改善办学条件
实践教学条件是职业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学院把改善教学条件,打造一流的实训中心,作为办好职业教育重要突破口。
一是建设了国家一级图书馆。2008年学院投资6900多万元建成了2万平方米的图书馆,目前拥有藏书80多万册,电子图书40多万册。在服务学生的同时,全年365天面向社会开放。
二是建设了省内一流的职业技能实训中心。2010年,学院争取济源市政府投资1.2亿元建成了4.3万平方米职业技能实训中心。2011年3月河南省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邓凯同志视察学院,当学院党委书记普锋汇报到许多外地人士来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参观考察后,形象地说实训中心“外看是洋房,里边是工厂;外看像酒店,里边是车间”,邓凯副书记接过话说,我再给你加上一句“走出来是人才”。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注重软环境建设和精细管理,引进企业文化和5S管理模式,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已成为济源的一张名片。
三是建设了高标准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2010年以来,学院依托职业技能实训中心,新建校内实训基地(室)80多个,学院实训室总数达到162个;建成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2个国家级实训基地,应用化工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信息类综合性实训基地3个省级实训基地。新增教学仪器设备值4000多万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8000万元;新增实践场所5万多平方米,总面积达10.5万平方米。与济源钢铁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126个,满足了实践教学需要。
四是建设了职业教育园区。在济源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2011年全面启动了济源职教园区建设,其中高职校区规划面积1000亩,一期占地427亩,计划投资3亿多元。职教园区建成后,将成为济源市高端技能型人才培训培养基地、科技研发和成果孵化基地、文化辐射基地,成为集教育、科研、培训、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科技文化城市新区。
突出于“效”,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在教育质量、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学院通过试点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学生一半时间用于专业课学习,一半时间到车间、工厂、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实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近年来学院大学生在全国和全省技能大赛中屡屡获奖。2010年,在第三届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总决赛中,该院学生荣获二等奖;前不久,在全国有色行业技能竞赛中,该院学生荣获金属冶炼(黑色)、金属冶炼(有色)两项个人第一名和团体总分第一名;在刚刚结束的河南省工业分析、护理技能和物联网技术应用等技能竞赛中,该院学生成绩名列前茅,并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
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极大地带动了学生就业,尤其是与世界500强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全国500强企业河南豫光集团、济源钢铁公司合作的机电类、冶金化工类专业,基本实现了“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就业”。富士康鸿准定向班毕业生当年就业的学生年薪就达到6万元。学院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了96%,毕业生就业工作受到了国家和河南省的表彰和奖励。2006年在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时任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对学院以“订单培养”促进就业的经验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2006年、2008年学院两次荣获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1年学院荣获河南省高校就业工作评估优秀院校。
多年来,该院共培养了近3万名高素质技能型毕业生,其中70%以上的毕业生留在了河南工作,他们中许多人已成为经济社会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学院积极参与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阳光培训工程、“511”培训工程、“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工程”等,2010年以来为社会培训各类人员15280人次,职业技能鉴定各类人员11467人次;向济源市有关企业选派科技特派员20多名,参与和承担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项目150多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办好人民满意高职教育的同时,学院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积极服务济源“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建设,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抢抓机遇,穿针引线,成功助推世界500强企业富士康投资项目落户济源,包括富士康产业园、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校办工厂和培训中心项目。其中,产业园项目落户在济源虎岭产业集聚区,一期总投资34亿元,主要生产和研发新型功能材料及手机关键零部件产品,项目计划今年8月底全部完成,预计新增就业3.7万人。培训中心项目总投资4亿元,新建三座5000平方米的连跨实习厂房,建成集学习、培训、实习于一体的培训中心,为济源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各项事业取得快速的发展。在2006年荣获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基础上,2011年学院以优异成绩通过河南省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以优秀等次通过河南省高校党建工作评估,成为全国最具特色高职院校、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河南省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五好”基层党组织、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河南省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创业教育示范校、河南省专科院校综合实力20强、中原经济区建设最佳服务高校,进入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第一方阵。
2012年6月1日,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视察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时,对学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理念,以及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说:“你们学校开展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很好。正是因为你们结合企业需求培养人才,学生动手能力强,所以才受企业欢迎。”郭省长勉励学院“发展职业教育既是民生,又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具有根本性、长远性、基础性的工作,一定要抓紧抓好。把这项工作做好了,就是你们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最大贡献,就是对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