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其发展实践的鲜活事实昭示:高职教育只有紧跟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深化教学改革,依靠创新释放活力,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同频共振”,提高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才能彰显自身价值并保持生命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我院以建设河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为契机,抓住地方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机遇期,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优势,以育人为本,通过人、财、物的科学运作,创新和构建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互惠共赢为基础,学校主动为行业企业服务,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调动企业行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一、主动服务,找准校企合作共赢点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这是关于高职教育功能定位最权威的政策表述。服务行业企业是高职教育的价值所在,也是高职教育的活力所在,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服务行业企业的最直接途径。但高职院校与企业是两种不同特质的主体:学校的师资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学校的教学设备与企业的生产设备、学校的学生与企业的员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等之间客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即企业是技术人才、先进设备、先进生产工艺、科学管理经验的富集区,同时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者;高职院校则是实施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性功能区,同时是技师型教师、生产性实训设施、企业化育人环境的短缺者。校企双方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双方一旦找到合作的“共赢点”,实现合作的互利双赢,就有了构建稳定校企合作机制的动力和基础。我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坚持主动出击,找准校企合作的“共赢点”,确立服务行业企业的“五为”校企合作思路,即为企业的发展需求设专业、为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建教师队伍、为培养企业需要的岗位技能人才做课改、为实现企业所需人才的职业技能建设实训基地、为企业所需人才的持续发展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主动求变,增强服务行业企业的针对性,提升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近年来,学院秉持“立足信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针,根据自身实际,确立“巩固、提升医药卫生类专业,调整、优化师范教育类专业,改造、拓展艺术设计类专业,积极发展应用技术类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面向行业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设置专业;确立“整合基础理论课程,引入资格认证课程,突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专业精品课程”的思路,面向职业岗位设课程,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深化“企业进学校、设备进学校、技师进学校,办学出校园到企业、教师出教室到车间、学生出课堂到岗位;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技师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质量与效益合一”的“三进三出、五合一”教学模式改革。学院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改革跟着地方产业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要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超前谋划,自觉求变,主动服务,培育校企合作的“兴奋点”,吸引行业企业与学院相关专业“喜结连理”,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二、立足实际,瞄准校企合作的切入点1、组建职教集团,实现校企合作资源共享随着高职教育迅猛发展,职业院校单兵作战已不适应新的形势,组建职教集团,发挥资源互补和集聚效应,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探索。据统计,全国已组建了200个职教集团,参与单位达到6000多个,其中成员学校2400多所,合作企业3600多家。2005年,以我院为牵头单位,由50多家职业学校和企业组建“信阳职教集团”。2009年,河南省教育厅批准我院牵头组建“豫南航空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吸纳南方航空公司、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等46家成员单位,以组建职教集团为切入点,探索深化校企合作新途径。职教集团按照“自愿参加,优势互补,龙头带动,责权对等”的原则运作,以我院为龙头、相关行业参与,以专业为纽带,发挥校企各自长处,资源互补,人才共育,共同建设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实训基地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实现校企紧密合作。如我院与南方航空公司等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共建航空服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和专业群,南方航空公司参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接纳学生就业,并出资100万,在我院设立“十分关爱”奖学金。 2、建设实训基地,服务行业企业人才培训 我院先后被上级部门确定为“全国护理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基地”、“河南省中职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地”;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和建筑技术实训基地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护理实训基地、酒店旅游服务行业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被确定为“河南省高职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我院充分发挥生产性实训基地人才培养、职工培训的优势,为行业企业进行人才培训,近三年,我院累积完成各级各类社会培训16000人次,职业技能鉴定6200人次,面向地方培养中职师资409人次。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为信阳人寿保险公司等企业进行技能型人才培训4000人次/年,开展计算机维修工和计算机操作员技能鉴定2610人次。护理实训基地,承担信阳市乡村医务工作者培训1300人次/年。学院实训基地已经成为地方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心和劳务输出人员培训中心。3、建设文化基地,服务文化产业人才需求我院先后被确定为第一批“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人才培养基地”和第二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2010年,我院以建设“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人才培养基地”为契机,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红色旅游与市场开发方向,为信阳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市场管理培养急需人才,先后为新县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信阳鸡公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知名旅游企业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37名。学院主动服务信阳“旅游兴市”战略,建设好两个基地,积极做好文化人才培养和豫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与研究工作,充分发挥我院在支持地方文化品牌建设中的知识库、智囊库和人才孵化基地的作用,给力信阳文化品牌培育和旅游文化市场开发,打造信阳发展的文化和旅游两张靓丽名片。三、产学对接,抓准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力点 1、“教产学”一体化育人,服务地方新兴产业发展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的要求,高职教育要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主体功能区定位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围绕现代农业、制造业发展重点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全面提升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和产业服务能力。我院进一步深化“教产学”一体化育人模式改革,围绕信阳“工业强市”的战略,根据信阳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类型,主动产学对接,服务地方新兴产业。我院药学专业主动对接羚锐制药有限公司等大型制药企业,校企双方在药品生产研发、技术服务、人才培养、职工培训、学生顶岗实习就业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为生物制药等信阳新兴支柱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专业实施“引企业进校园”,与康通华晨汽车销售服务公司合作,在学院羊山新校区建设信阳康通华晨4S店,实施“校企一体化育人”,为汽车消费产业发展培养和培训技术服务及市场营销人才,为信阳汽车消费业态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2、技术培训下乡,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信阳是农业大市,农业人口接近600万人,是河南省委、省政府批准的“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我院发挥自身优势,送技术培训下乡,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根据信阳“一县一品”的劳务品牌战略,为新县涉外、商城缝纫、平桥建筑劳务,固始柳编、息县保安、潢川园艺、光山充绒、淮滨电焊等特色劳务提供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劳务服务层次,实现从赚“汗水钱”向“技术钱”的转变,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有序转移,破解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中“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难题,得到地方政府和农民的肯定,2010年信阳市政府对我院进行通报嘉奖。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我院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在探索过程中获得一些鲜活的经验,但要实现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四方联动,构建法制化、制度化、常态化的校企合作机制,仍然任重道远。我院将坚持以服务为宗旨,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主动求变,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紧跟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频率”,产学对接,实现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校企合力,共谱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壮丽乐章!作者简介:梁其贵(1954-),男,河南省罗山县人,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河南省“首批职业教育教学专家”,主要从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研究和学生德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