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邓晓阳)
当前,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校企合作这种成功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学校、企业、政府、和学生的认可。
一、校企合作的模式
1.共同合作模式
共同合作模式是指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指导方案,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合作中,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到校兼课;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双方共同评价教学效果。其合作可延伸到共同开展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以及学校教学项目研究等领域;企业可向学校提供实习设备和原材料,改善学校实训条件;学校可以为企业加工产品,实行产教结合。
2.订单培养模式
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按照企业人力资源配置计划和技术要求,对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合理的定制。对学生实施量身定制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在自己的岗位上出色的完成任务。
3.半工半读模式
半工半读模式是指学校受企业委托招收在职职工,业余时间授课,通过学分制管理完成学历教育的新型办学模式,学员毕业后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还取得技工院校的毕业证书。
4.校企共融模式
校企共融模式是指企业办学校或学校办企业,借鉴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发挥企业和学校教育资源一体化的优势,培养适应本企业和其他企业岗位要求的技能人才
二、现阶段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企业存在的问题
企业需要职业教育,但事实上企业却不太关注职业教育。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将参与职业教育视为直接的损失或间接的利益,近期的投入和远期的收益。他们认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希望政府来为职业教育买单。特别是民营企业,多半是把追求近期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并没把技能人才培养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对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来说,虽然企业也意识到了重要性,但又顾虑重重。如企业认为企校共育人才好是好,但“远水不解近渴”;有的企业觉得培养人才费时、费力、费钱,不如直接招聘所用之才,重招用、轻培养,认为在校企合作中的收益不大,即使不通过校企合作也可以获得所需人才;还有的企业担心留不住培养的人才,不愿意主动介入职业教育。既使在合作过程中,许多企业也表现出了一种消极的态度。
2、学校存在的问题
学校能够提供给学生的职业现场教学有限,职业教育和引导多停留在理论课堂,造成学生职业思想准备与企业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而且,职业院校学生一般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低,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失败造成心理阴影,对学习没有信心。有的学生和家长错误的认为上职业院校不再学习理论,只学技能,找份工作就可以了。这些因素给学校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带来了难度。部分院校迎合学生和家长的想法,不再寻求适应教学对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削弱理论教学,造成教学质量的严重缩水。多数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是出于解决学校在师资、实习基地等办学能力上的不足以及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需要,尚未从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需要的角度来认识和开展校企合作。
企业的需求是学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职业教育只有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才会有出路 ;只有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才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针对以上面临的问题,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职业院校,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机制创新,紧密结合企业先进生产装备和技术发展的最新要求,积极探索和推动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