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商贸职业学院 温妮妮)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一年多来,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教育工作机制创新的一系列重要政策相继出台,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教育部举办第二期高等职业学校领导干部专题研修班意义重大。

一、 收获

一是视野开阔,理念先进。

对高职教育的三大能力:发展能力、社会能力、技术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的实际步骤:①对接产业②形成特色③形成专业群。孤岛型专业越多越浪费。2.借鉴国内、国外相关专业的经验,从中外教育比较中收益。中国的教育主要是传授知识;而外国的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能力。3.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设置:专业素养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校内与校外的关系。4.三大系统支撑: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法律法规、任职规范与要求(5家规模企业)。

二是结合实际、操作性强。结合我院的办学定位,我们特色是什么?怎样形成?从我院情况看,几年来,在我院省级品牌、示范专业建设项目以及中央、省级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辐射带动下,学院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产教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逐步实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三是摸准脉搏,把握趋势。对教育部、教育厅正在思考的,明年要推出的:现代职业体系建设规划、技能大师工作室计划等有了更切实的感受。

二、挑战

1、教育结构掣肘化。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不适应产业需求现代教育结构,不适应产业需求。职业教育是体系,不是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要为培养适应国际竞争的开发性人才做好准备。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跃升,同时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国际竞争力不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进一步适应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更加注重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2、人才竞争白热化(国外产品的高附加值)我们产品的附加值太低。处在产业链的低端。高等职业教育要为培养适应国际竞争的开发性人才做好准备。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跃升,同时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国际竞争力不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进一步适应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更加注重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3、技能人才瓶颈化

广东的技能大赛。人才瓶颈。博士易求,技师难寻。前几年,广东举办技师比赛,报名人数比奖项还少。服务产业发展,与产业对接,职业教育发展要立足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三、趋势

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我们的职业教育已经占了教育的半壁江山,我国的职业教育对我国在20世纪初实现高等教育的历史化跨越起了决定性作用,量的扩张已经到了较高的程度,现在要现代化,要建体系,是质的提升。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引领作用,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立足国情,面向世界,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

构建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着力点一个是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个是适应人的全面发展。

职业教育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转变系非常困难的,在“十二五”时期,整个职业教育又面临一次大发展的机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国家规划列为国家战略,这次机遇能不能抓住,是我们一线的校长们共同肩负的历史性责任。

四、启示

国家制度建设应借助他山之石——韩国工业化时期的扶植职业教育发展的作法给我们很多启示。韩国工业化始终以职业教育为基础。

制度先行:1963年9月政府颁布了《产业教育振兴法》,政府于70年代初制定了“产学协作”政策,并把它反映到《产业教育振兴法》。1967年颁布《职业训练法》,1974年12月为解决企业技术工人不足的问题,专门制定了《职工训练特别措施法》

1976年颁布《职工训练基本法》以制度刺激人们学习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提高技术人员的地位:1974年12月颁布《国家技术资格法》,对获得技术资格者实施各项优惠政策,把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资格制度相互挂钩。

财政政策等倾斜:促进科技农业的发展,减免学费,免费进餐,免兵疫等。

柔性政策适应新的需求:在终身教育体系中使职业技术教育变得随时、随地成为可能。

实行教育银行制度。

招聘新员工时承认职业资格证书,而不是学历证书、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变革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作法很有启发。校企合作光校长和总经理之间的对接是不够的,制度太重要。宁波有校企合作促进条例,要从整个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学校关键是制定实施细则。校企合作要探索产教共同体,这是校企共同发展的目标。比如规定每个专业要有三到五家紧密型合作企业。全程参与,企业必须在行业中有较高知名度。再比如设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培养基地,完善配套政策。学校和企业联合考核。校企合作最终要实行制度设计,要让它可持续发展,只有校长一个人的激情是不够的,一定要深度的让每个企业有动力做这个事情。

当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借助外部资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强调政府以及行业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很少思考如何用自身的优势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等,特别是没有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建立互惠共赢的利益机制。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和动力明显不足。这样,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校企合作就很难深入并产生较好的合作效果。

良好的利益机制是推进校企合作深度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学校自身的发展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还要关注学校自身发展和其他利益主体和谐共存的问题,关注在与利益相关者合作过程中如何趋利避害,要充分考虑相关合作主体的利益诉求,努力实现双赢或多赢的目标。

思考:利益是双方产生合作驱动力的根本源泉。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应该建立在一定的利益基础之上,摈弃校企合作的情感机制、行政机制,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五、做法:更新政策及观念——校企合作,政府、企业、学校要共同关注

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双方的事,而且关系职业教育的方向及出路,所以也是各级政府应该关心的事。但是,现在校企合作的政策、观念等方面都还相当滞后,各方并没有做到真正的理念相通,校企合作的大环境还需改善。

1.政府要出台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要对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建立奖励机制。同时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使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能够充分协调。

2.企业要形成成熟的合作教育的思想。现在企业只是选择人才,而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把培养人才的主要责任推给了学校;部分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和生产实践等因素的考虑,在出现企业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企业本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矛盾冲突时,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

3.学校要解放思想,积极主动,真正做到职业教育的开放性。校企合作必然带来管理上的变革,目前学校行政人员存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阻力。同时,学校缺乏相应的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教师积极性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