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王玉)学习进入第三天,越来越感到高职教育面临的危机与挑战。今天听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书记苏志刚教授的报告,更加让我感到校企合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的基本要素,而不是一个局部的措施。然而教育行为的动机和目标同企业行为的动机和目标不完全相同,在市场体制环境中,如何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是一项非大刀阔斧不能开展和实现的项目。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依然以书本和课堂为主开展职业教育,如何将企业机制引入高职教育,使我们的高职教育既体现高职“高”与“职”的特色,又能够使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需求规格,只有校企合作,这是高职教育本身的内在需要也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当务之急。校企合作的热情在进行校企合作的理论探讨和项目实践的过程中,校与企,谁更热情?我们高职教学太需要企业参与,这应该是全社会共同的利益,然而目前更积极热情的却只是高职院校。高职教育更需要企业环境、企业资源,更需要企业师资,然而高职教育又太缺乏企业资源,我们没有一批具有稳定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我们没有渠道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我们实在想不出有效的办法使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真实的企业环境、使毕业班的学生有实习的去处,我们也没有具有实力的企业能参与定向培养并接纳毕业生,我们知道企业环境的重要,我们真的有无限的合作热情,然而单凭学校的力量和能力,校方显得是那么无奈。校企合作的尴尬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对于企业来讲不合作有点盛情难却,而合作又有尴尬难言之处:大量地接纳实习生,尤其当企业不需要多余的人手时,企业该如何安置?分散到企业各个岗位,那企业正常的业务运营是否会受到影响?学生实习会产生费用,如实习工资、车费、伙食费,企业该不该出这笔钱,如果出资有些不情愿,因为这笔开支本来就不是企业计划内或必须的;如果不出资说出来有些尴尬,或者即使不出资企业也没有接纳实习生的需求。为了解决校企合作的问题,目前我们各方当事人都在寻求合适的途径和渠道,跨行业、跨系统、跨产业、跨区域的上海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标志着上海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进入了新阶段。不能不说这是一个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良好开端,有政府的牵头、有职业院校参与、有企业和行业协会的支持,这是一个理想和可行的校企合作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有望建立一个开放的校企合作平台,实现企业资源的共享和学生资源的合理调配。校企合作中,谁应该更努力实现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利于国家、利于社会、利于企业、利于学校,我们都应该努力,企业和学校都有各自的运行轨道,他们之间如果没有外力作用都只能各自在平行线上行走,职教集团在一头冷一头热之间撮合也难免差强人意。因此促成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无疑政府应该更努力。校企合作要健康发展就必须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增强合作的稳定性。而这些仅靠市场机制来调节不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无法实现的,只能由政府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政策、机制和制度加以扶持保障,发挥统筹和引导作用,才能使校企合作成为培养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径和普遍模式。在各方寻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效运作机制的时候,政府无疑是最具力量的要素,作为职教集团、企业、高职院校对政府都有着无限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