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吴荣华)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道路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即学校需要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因为企业是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笔者所在学校在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云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局的支持下,主动联系,积极探索,与企业共同创新校企合作新机制,成立了云南省工业人才和职工在线学习学院,发挥、整合学校教学资源优势和相关企业的设施设备优势,由学校为全省工业人才和职工培训提供服务和支持;与云南建工集团、云南西仪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两个二级学院,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分别把和盛精密机械加工厂和云南佳裕印刷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引入学校,为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了实习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形成了“3×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校企合作机制,组建了混编教学团队,实行导师制,利用企业生产实际开展理实一体化案例教学,校企双方共同开展了课程建设,充分发挥了实训基地的作用等。但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来看,由于云南长期处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下游,民营经济不论从规模、实力都还比较弱,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更多只能与国有企业开展。受国有企业体制机制的制约和影响,就使得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推进和实施比较困难,这当中,企业存在一些顾虑和问题,主要有:

1、国有企业主要领导人最关心的是企业的眼前经济指标和效益,长期的人才队伍建设、储备他不愿或也没有条件更多关注。因为国有企业主要领导人自己也不清楚自己能干多少年。

2、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过程中,企业的生产、安全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尤其是一旦发生事故,由于缺乏健全的保障制度、明晰的责任划分和分摊机制,尽管可以通过签定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顶岗实习安全校企、学校与学生、企业与学生等三方协议、购买保险等,但企业仍感觉安全隐患比较大,怕麻烦、怕扯皮。因此,更多企业就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不愿积极、主动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

3、国家政策不配套或执行有差异。企业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过程中的成本核算,兼职教师的工作量、报酬核算,税收政策等缺乏政策指导,还存在政策执行上的较大差异,如税收减免政策有的区(市、县)执行,有的区(市、县)就不执行。

4、缺乏人才长期规划。由于企业主要领导人更替不是企业说了算,更因为企业发展变化很快、产品升级和更新换代也很快等因素,有的企业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人才发展长期规划,也就不愿积极、主动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

5、就业市场是买方市场。由于经济发展放缓,加之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较大,供需矛盾,企业主导着就业市场,这样一来,企业参与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自然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