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闫坤)
今天听了5位专家的报告,不论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是人才培养,其核心关键问题还是校企合作共育人才问题,使我深受启发,值得深深思考,下面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谈谈我院的一些做法和个人想法。
首先,搭建多样化“校企合作”模式平台,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案例一:企业全额投资二级产业学院模式。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黄海汽车学院,是与辽宁曙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股份制二级产业学院,本着“确保学院主体办学性质不变,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升值,确保教职员工编制身份不变,确保学院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原则。二级产业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企业全额投资建设,学院负责运行管理。校企双方成立董事会,确定办学规划和办学章程,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招生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校企资源共享,学院与企业教学、生产统筹协调。在专业教学中引入行业标准、企业文化、产品及工艺,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中成长,培养规格和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目前,黄海汽车学院已经成为辽宁曙光汽车集团的人才培养基地、企业员工的培训基地和应用性技术服务中心。
案例二:校企“双主体”二级产业学院模式。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北方黄金珠宝学院,是与中国黄金曲靖珠宝有限公司合作创办的北方黄金珠宝加工学院(二级产业学院)。北方黄金珠宝加工学院建在学校,由校企双方成立董事会,统筹规划学院的发展与建设。企业投资8000万元建设专业教学与实训场所和黄金珠宝加工中心,并负责聘请专业教师获批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校投资建设学生生活设施、职业基础课程教学设施,并负责学院教学运行管理和企业员工技术培训。
案例三:职业教育集团模式。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承担辽宁仪器仪表职教集团改革试点。集团由我院牵头,以产业基地、仪表学会,以46家骨干学校、骨干企业为主体,集团成员分为核心层、紧密合作层、松散合作层,是政府、行业、中高职学校、企业组成的一个联合共同体。职教集团实行会员理事会制,设理事大会、常务理事会和秘书处,下设集团工作委员会,分别负责校企双方合作诸多事宜。
其次谈谈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问题。
高职教育虽然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整体上看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在现实中还存在着制约因素。
第一,校企合作存在的政策问题
尽管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来支持校企合作,但法律保障措施不力,只是把校企合作停留在口头上。政府缺乏有力财政和政策、法规的支持,还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奖励机制,对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利益保护不够;没有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来负责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工作,难以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支持,使院校与企业合作缺乏依据和潜力。由于没有制度和法律来制约双方的合作行为,学校一方积极参与,企业一方消极应付,致使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难以为继;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因为缺乏详细的计划方案和监控制度,企业不可能真正融入其中,以致无法发挥作用。
第二,校企合作企业参与积极性的问题
学校和企业具有不同的追求目标,学校以育人为目标,追求社会效益,而企业以盈利为目标,追求经济效益。企业没有把育人功能融入到企业价值链中,不能主动承担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把校企合作作为解决用工困难的手段,缺乏长期参与的动力,此外中小企业缺乏资金,无力或不愿意与学校开展合作。
第三,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
目前高职教育面临着经费投入明显不足的突出问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实践型教学资源,教师技能的培训等等,而恰恰相反,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学科教育,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第四,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问题
企业投资办职业教育,如何体现投资企业的法律地位,如何理顺学院公有性质和企业性质的关系问题,如何理顺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教育部门和行业部门之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