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陈健雄)

今天听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专家所做的《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建立产学合作机制 完善高职毕业生本科应用性专业继续教育制度》报告后,深受启发,其“专业链对接产业链 建立产学合作机制”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昨天下午,鲁昕副部长专程来到本学员任职的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指导工作,强调我院“一镇一品一专业”的专业结构布局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对学院在校内设立了合作中心,引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入校,启动了集教学、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工业中心建设项目,十分赞许。现对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在探索产学、工学结合的做法作一介绍,并对未来如何进一步发展提一些思路,供同行参考和指正。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6年6月,建院5年来,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坚持“育人为本、工学结合、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紧贴中山产业结构,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形成“一镇一品一专业” 的专业建设模式,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端技能型人才。

学院秉承中山人勇于创新之精神,积极探索产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政府、企业、行业及社会各方参与的具有区域特色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体制,通过实施“五大工程”,有效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全面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学院超常规发展。

一、实施“一把手”工程,建立政校企合作领导机制

学院成立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项目领导小组,实施“一把手”负责工程,由学院院长担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任副组长,成员有市经贸局、科技局、发改局等主要政府部门负责人、镇区主要领导以及中山市行业协会、商会主要负责人、大型企业负责人。领导小组负责体制改革领导和规划, 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建立院领导与市政府相关部门、镇区领导的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发挥政府主导功能为政校企合作提供支持、引导和保障,借助政府协调功能使企业与学院资源共享、人才互换、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二、实施“一镇一品一专业” 特色办学工程,建立政校企合作动力机制

学院贴近市场办教育,聚焦产业育人才,针对产业办专业,充分结合中山社会经济需求和产业特色设置专业,紧贴中山“一镇一品”的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一镇一品一专业”的专业建设模式,实现了 “五业” (专业—产业—职业—学业—就业)紧密相连,产学研无缝对接。

按照政府引领,企业主体,学院主导的思路,积极与政府和大型主流企业合作开办二级学院,学院与国家火炬计划电梯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电梯产业基地——中山市南区合作,开办“南区电梯学院”,创办全国高职高专首批电梯专业,由南区政府免费提供占地70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场地,将专业办在国家级电梯产业基地,带动了汽车、模具、数控等相关专业(专业群)的建设,实现了学校进工厂,工厂有学校;学院与“中国灯饰之都”中山古镇镇政府合作开办“古镇灯饰学院”,开办全国高职高专首个的灯具设计与工艺专业,与雅居乐集团开办“雅居乐管理学院”,二级学院的开办,为学院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平台,从体制和机制上为政校企合作提供保障,使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更深入、更富成效。

学院通过与镇、区政府合作办学,由学院提供优质的师资和设备,结合镇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双方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教学基地、创建知识产权孵化基地,政府和企业为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学院为行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为镇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持,实现了学院、镇区、行业、企业多赢。

学院富有特色的“一镇一品一专业”专业建设模式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企业、行业开展深度合作,形成了政校企合作发展的良好态势,蒂森电梯班、胜球灯具班、霞湖世家服装班等20多个订单班落户学院,中山市总商会等28个商会、明阳风电等160多家企业与学院签订合作协议。

三、实施“驻镇”工程,建立政校企互动机制

作为探索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举措之一,学院实施政校企合作专干、科技特派员“驻镇”工程,从专任教师中选拔政校企合作专干常住镇区,74名省级科技特派员常年深入镇区,架起了沟通政校企三方的“立交桥。

政校企合作专干和科技特派员入驻镇区,深入一线,了解政企需求、传递合作意向、联手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协助政府开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建立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互动机制,使政校企“联姻”更加扎实、深入、规范。学院对政校企合作专干、科技特派员出台专门的激励政策和措施,鼓励科技创新,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攻关科技难题,获批了多项省部产学研引导项目,其中我院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霉菌及其毒素新型处理剂的规模化生产及推广”获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立项、“专用广谱高效抗寄生虫新兽药的研制与产业化”科研和推广项目获“广东省现代产业500强”。

四、实施“搭台”工程,建构政校企合作载体

(一)设立合作中心。学院在西校区专门腾出一栋大楼设立合作中心,吸引了中山市现代服务业协会、物流协会、化工学会等20多家协会商会进驻,为各专业与对应的行业协会开展深度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充分发挥其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二)引入研究机构。学院引进“广东省装备制造研究院”、“中山北京理工大学研究院”等八大研究院,借助这个有利的平台在计算机应用、电力电子、化学化工、物流等方面开展合作,开展前沿技术项目的合作研究开发,提升学院在高、精、尖的前沿技术研究与应用水平。

(三)引进大师工作室。学院通过引进各类技能大师,在校内建立世界知名手模大师马乐山工作室、音响专家王伟涛工作室、苏绣大师周雪清工作室,向相关专业学生亲授技艺、培养传人、培训教师、指导专业建设,使工作室成为校内技能性实训场所。

(四)建立创新创业教学工场。成立创新创业(“双创”)中心,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目前有17家师生“公司”入驻 “教学工场”,为在校大学生搭建了创新创业平台,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麦可思公司的调查显示,我院毕业生创业的比例(3.2%)远高于同类学校(1.8%),近三年学生获得专利授权量近700件,连续三年名列全省高校前茅。

(五)共建创业孵化基地。与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合作在校外共建12000平方米的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重点孵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创业项目,目前共有62家创业团队成功进驻。中组部副部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视察创业孵化基地对学院注重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的做法表示肯定和赞赏。

(六)共建社会服务机构。采取政府购买专业服务的形式,由学院提供技术支持和承接服务,市人保局购买方式,建立社会工作站,学院承办的心苑社工站被评为中山市优秀社工站第一名,学院也依托社工站,创办了社会工作专业,此举被《南方日报》、《中山日报》、中山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深入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市委书记薛晓峰等领导先后到心苑社工站视察并给予充分肯定。

(七)在企业建立“厂中校”。我院与珠海旺磐精密机械公司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积极探索并实践“厂中校”办学模式,企业为学生安排宿舍和教室,使学生的岗位实习、理论学习与食宿全部在企业进行,实现了开放式办学和“厂中校”,将课堂移到企业,为机械系相关专业的学生开展认知实训、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厂中校”采用“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教学模式,车间与课堂合一,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技能与加工产品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从而对学生实行双角色培养,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经验的获取,提高学生企业工作的适应性,实现学生实训、就业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使企业既得到了自己急需的人才,又树立了企业形象,学校也因此解决了相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学生提前实现了预就业,毕业后企业将根据考核确定是否录用学生成为正式员工,真正达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受益。

五、实施“护航”工程,建立政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为确保政校企合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实施,学院积极建立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管理和保障机制,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举措:围绕一个目标(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构建两个体制(适应政校企合作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实施三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改革、学分制改革);推进四项建设(专业建设、网络资源建设、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落实五个保证(组织领导、资金、制度、过程、绩效)。人事处牵头,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探索企业工程师和高校教师互动的“双转双换”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从制度上保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驻厂工作、吸引行业企业工程师、技师来校挂职任教,建立起适应体制改革的师资队伍建设新机制;同时,扎实推进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教学部门逐步实行绩效管理,实行量化考核,行政部门将逐渐纳入到二级管理的范畴;教务处牵头,根据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全面修订教学管理制度,并扎实有序推进推进专业教师职教能力测评和项目化课程改革,使政校企合作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环节。财务处积极筹措资金,为政校企合作提供了财力保障。

六、推进政校企合作的思路

下一步,我院将以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为核心,继续推进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加大改革探索力度,突出制度创新,着力体制机制建设。

(一)进一步创新办学体制。

今年9月30日市政府正式批准我院工业中心建设项目,首期投资12996万元,建设总建筑面积37280平方米。工业中心将采取政校企合作的方式推进,重点引入大型集团和上市公司的技术研发中心与服务中心、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国家级行业协会实验室、试验基地等机构,采用全新运作模式,由学院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采取筑巢引凤、来料加工、企业赞助、创业孵化、共同经营等形式开展全方位校企合作,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使其成为中山市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助推器、加速机,成为中山市高技能人才培育的孵化器,成为校内学生和企业员工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在职培训与进修的重要基地。

(二)进一步创新合作运行机制。在二级学院探索政校企合作三方共同组成的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等多种形式的议事制度,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运行机制,增强办学活力。从运行机制上解决长期以来责任和权力模糊、企业积极性不高、合作不够紧密、难以持久的瓶颈问题。

(三)进一步创新合作动力机制。实施由政府介入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与载体,构建地方政府的保障机制、校企共生机制、二级管理的激励机制、良性互动的协调机制和互惠双赢的驱动机制,推进政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走出一条高职教育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