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科技职业学院 韩红生)

上午听了浙江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苏院长的报告,深受启发。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职业教育的成功做法,在各高职院校中已经普遍实行。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各校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创新了许多好的模式,但我认为对于校企合作的内涵仍有进一步深入思考的必要。通常说到校企合作,我们往往更多地关注于其学生技能训练、以及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借助于企业的技术力量、设备条件生产环境来发挥其技能型人才培养功能,使得学生于未来面对有更强的适应性,学生的能力特征更符合企业的需要。实践已经证明,校企合作对于学生的技能训练是十分成功的。然而,近年来企业对于高职毕业生就业稳定性偏低,跳槽比较频繁的情况颇有微词,高职毕业生技能上的优秀与作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员工之间仍有不小的差距。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我们的学生在如何成为“企业人”问题上所接受的教育不够充分。学生进入一家企业去工作,不仅仅是在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它同是时还是一个在心理与文化上使自己融入企业的过程,学生的就业既是一种技能的应用要求,也是一种文化的认同整合。因此,必须从文化的层面上去更深地挖掘校企合作的意义,并从合作的内容到形式上体现一种文化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发挥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综合功能。要使校企合逐步深化,有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优选合作单位。通过与企业深入的沟通交流,选择高职教育理念较先进,企业发展前景、规模、资源、能力、法律办事等基础要素好的合作单位。这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前提,否则在后续的合作中很难达成、维系合作目的。

2.完善合作机。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合作机制,协调双方的利益,努力把企业运行与学校运行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关键。

3.拓展合作领域。要根据学校和企业所需,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才能把校企合作引向深层次,学校和企业才能从校企合作中获得最大利益。

4.健全合作的组织管理机制与评估考核制度。校企共同构建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制定并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是校企合作长效发展的根本保障。

以上这几个问题已经引起一些高职院校的重视,有的院校还创造了很好的经验,值得加以认真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