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职业技术学院 万晓定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模式。校企合作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企业为基础,部门和行业扶持,学校和企业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工作机制。学校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要增强服务意识,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主动加强与企业的对接。我认为要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对接:

一、校区与园区对接。目前,市、县(区)都有工业园区,对高职院校来说,工业园区就是巨大的教育资源。今天上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苏志刚就给我们介绍了学院是如何利用周边工业园区或开发区的,该院与周边的多个开发区对接,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实现产学研结合,既为学院节约了办学成本,更培养了一大批高端技术人才,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抚州职业技术学院也坐落在市工业园区,所以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充分发挥这一资源优势,主动与园区对接,为园区企业服务。当然,没有接近工作园区的学校也可主动与工业园区对接,深入园区调研,加强对接,实现资源和利益共享,促进共同发展。

二、校长与厂长对接。企业生产厂长对市场的变化反映是最敏感的,对市场的发展的趋势也是最了解的,他们在市场竞争的风浪中搏击,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最有发言权的。相比较而言,职业院校的校长对市场信息就没有那么灵敏,也没有那么准确。所以职业院校的校长要放下架子,主动找企业生产厂长对话,虚心向他们求教,向他们学习,了解市场行情,了解生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并在学校决策过程中把厂长的意见建议吸纳进去,以增强学校领导决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专业与产业对接。现代产业变化很快,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之中。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要认真分析产业调整和发展趋势,不仅要紧扣国内产业结构调整,还要瞄准国际产业发展变化,根据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设置专业。特别是一些地方高职院校主要服务地方经济,更要认真分析当地产业发展特点,主动适应地产业结构的变化,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中加强与地方产业的对接,以提高学校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水平。

四、学业与就业对接。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能力培养设计中,要紧密联系学生就业需求,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教学过程要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学内容要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学校要把学生就业能力、就业率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同时,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在平常学习过程中,就要按照职业资格要求、企业岗位生产要求来学习,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

总之,高职院校首先就要主动做好与企业对接工作,吸引企业参与学校办学,调动企业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为校企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