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曹爱明)

结合今天《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的讨论,我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的体会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在地方政府统筹下,依托行业、企业,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企业中的职业活动领域为学习内容,运用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该模式的实质就是让学生在仿真的职业性教学情景中参与学习、体验学习,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应用学习成果、检验学习效果、完善学习内容,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其中,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职业教育集团则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一、我国现代社会产业体系的构建需要校企合作培养大量技能型专门人才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需要职业教育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可以说,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国家出台的政策支持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中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11]12号)就集团化办学进一步提出:“创新办学体制,鼓励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高等职业学校,探索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合作办学,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2]

这些政策的出台从根本上保障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三、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相契合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是造就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的平台。这类人才的工作内涵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工作场合和岗位是基层第一线。高职院校培养的这类人才正是企业大量需求的人力资源。这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许多工业化国家的实践和研究已充分证实:企业的革新能力、生存发展机会和生产率方面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线员工贡献力。[3]因此,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是相契合的。职业教育是企业人力资源质量提高和再开发的重要手段。

四、集团化办学是扩大校企合作广度、深度的重要途径

职教集团的组建使校企合作的方式由个别学校与个别企业之间双边合作变成职教集团与多个企业多边、多相、集团式合作。同时,也能够将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力量整合起来,从而增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联系纽带。可以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形成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是扩大校企合作广度、深度的一条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