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 韩伟)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袁本涛副院长在今天的讲座中,从“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背景”入手,详尽分析了人口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教育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与职业教育转型等问题。进而提出职业教育体系的定位——是国计,更是民生。并指出,职业教育是实现人力资源“红利”的基本途径和核心要素。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区别于普通教育,其最大的区别应该是培养目标,它培养的是优秀技能型专门人才。“不同职业对应着不同类型问题”,正如今天中国职教学会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王军伟副主任所言,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应对的是“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和其培养目标的独特性决定了,职业院校发展必须要走校企合作之路。循此思路,本人结合工作实际对校企合作相关事宜进行了思考。一、校企合作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当前,我们一方面正处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后危机时期,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也处于国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国家“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核心起草小组向媒体透露,目前已制定完成的几十个行业规划,都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结构调整作为主基调,而支持这一系列产业转型升级的要素之一,是迫切需要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工业如此,农业、服务业亦如此;传统产业如此,新兴产业亦如此;行业产业如此,区域经济亦如此。这一经济社会大环境,既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挑战,也对培养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课题,更带给我们“顺势而为的新契机”。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指出:职业教育“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顶岗实习,使行业和企业真正参与教育教学环节,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加适应。”教育部长袁仁贵强调:“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这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改革创新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整合教育资源包括多种形式,最主要的是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改进教学方式也包括多方面内容,最主要的是实行工学结合。这两点的核心是一个,就是推动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实行校企合作。”第三届职业教育振兴论坛上,鲁昕副部长指出要“推进开展产教对话,以合作、对接、共赢为主线,形成职业教育与重点产业对话机制,着力推进职业教育与国家重点产业、教育链与产业链、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融合发展。”在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首次明确“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本次研修获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正在酝酿之中。这将从政策的层面使校企合作成为“国家行为”,必将极大地改善校企合作的外部环境,为校企发展提供根本性的制度保障。二、准确把握新时期开展校企合作内涵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是“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围绕这一中心,结合学院的实际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制定,我们认为新时期开展校企合作内涵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和要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扎实推进,实施校企合作“54321”工程,即提升5个共同——在过去已有的校企共建基础上,全面提升合作层次和合作内涵,与行业企业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进行评价、共同组建基地、共同培育师资、共同开展研发;推进4项合作——明确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强调全面持久的合作理念;实行3层对接——学校对接企业、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产品;建好2种课堂——学校建到企业中,企业建在学校里;最终实现1个目标——校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也就是说紧紧围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这一主线,持续深入地展开校企合作,真正实现学校、学生、社会共赢,最终达到培养适应天津化工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天津经济发展的战略目的。三、切实实施好当前校企合作的重点项目1、抓好四个“品牌”建设,推动四个创新(1) 发挥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主导作用,积极取得专业对口、技术先进的企业支持,形成“品牌”合作联盟。(2) 校企双方一起制定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的培训方案,共同编写培训课程和教材,确定培训考核内容,形成“品牌”专业。(3) 结合企业需求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加强专业教材的开发,切实提高教材开发的质量,努力打造一批“品牌”教材和特色教材。(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结构优化,精干高效的师资队伍,实现一体化“品牌”师资的成功培养,为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的质量提供保障。通过四个品牌的建设,推动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制度建设和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促进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2、扩大订单培养规模,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紧密围绕拓展就业市场空间的广度和深度,依托大化工、跟踪大项目、深入大企业、锁定大集团,以“走出去、请进来”的双向运作模式,广泛联系企业,切实了解企业人才培养需求,大力宣传订单培养在学校谋求教育资源与社会目标协调发展和为企业快速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作用和意义。一是在扩大订单培养的规模和比例的基础上,组建以全程、阶段、业余等多种适应企业需求形式的冠名订单培养班。在贯彻“提高素质、了解企业、熟悉工艺、强化技能”宗旨的同时,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置身学校,犹在企业;身在企业,如在课堂”,也可使院校和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得到提升。二是规范和完善顶岗实习工作程序,建立行之有效的顶岗实习体系,建立相对稳定的校企顶岗实习协作关系,规范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在实习与就业的转承关系中既要考虑实习与就业的稳定延续,又要实施实习与就业工作重心的适时调整,既要顾及院校、学生的利益,也要考虑企业的利益,最大程度、最高时效地调动企业充分参与的积极性。3、拓展校企合作办学功能为进一步提升合作双赢能力搭建平台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研讨并逐步建立(校企)股份制合作企业,使学院融入的理念企业付诸实践,使校企合作扩展新的内涵,为进一步提升合作双赢能力搭建平台。一是校企合作建立培训机构。利用院校实训中心、培训中心,和师资能力,从事企业员工培训,技能取证,电大学历取证等工作。进行广泛的校企文化交流,聘请企业领导、客座教授为学生讲解企业文化、职业理念、安全生产、 企业管理等专业知识。二是校企合作建立营销机构。组建由院校专业教师和学生及企业专职人员组成的营销咨询策划机构,根据企业产品特点、所占市场份额等条件帮助其制定营销策略,开展产品宣传、产品推介活动。三是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实训生产基地。利用学院化工、机械实训场地和设备为企业提供新品试制、工艺改进试验、设备维修机械零件配制、来料加工等多项服务,并积极探索共同研发化工或机电产品的可行性。四是校企合作建立一支高技能、高素质的师资团队。切实建立理论教师走进企业锻炼、企业能工巧匠走进课堂地新机制、新途径。五是校企合作共同探索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新机制、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