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是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各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积极参与举办职业教育,认真指导职业学校办学,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产教结合,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确保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职业教育办学机制还不够健全,与行业企业的联系还不够紧密。高职院校应该发挥好行业的指导作用,摆正自身位置,充分依靠行业,选择适当的校企合作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起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1、调整好高职院校自身在与企业合作时的姿态。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同企业的合作,都是以服务学校为主要出发点,以安排学生毕业实习为目的,企业在各方面的需求则考虑较少,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居于主导地位。若真正实现行业(企业)在职教改革中的指导作用,高职院校必需摆正自身位置,二者应该是平等互利的地位,甚至企业的地位更高。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2、不断创新、丰富、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

(1)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脱离行业指导,既是脱离了“第一线”,所以高等职业院校不能只是“闭门教书”,要充分发挥“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行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主动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将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使学生真正成长为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例如订单式学生培养,就是完全按照企业要求安排学生的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毕业时,与企业基本做到无缝对接。

(2)以行业为指导,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

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方面,在学校具备合适场地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可“筑巢引凤”,以免费的场地作为条件,企业带设备、真实生产任务进驻学校,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校外实训基地方面,可以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高职院校与企业密切合作,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升教学效果。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的职业资格建设。

在专任教师方面,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要严格执行职称评定中关于下企业挂职锻炼的要求,甚至在优秀企事业单位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基地,对在职老师进行定期培训;另外,在新教师的引进时,可以考虑有企业实际生产经验者优先。兼职教师方面,聘任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使教学内容紧跟生产实际,使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发展,使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4)根据企业要求,积极开展好对企业在职人员的再教育。

高等职业院校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可以是企业人员进驻高校进行短期培训,这样在校学生可以对企业员工的专业素养有所了解,也可以是高校教师送教上门,去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员工培训,但无论哪种方式,都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另外也可以清楚的了解企业当下对员工的要求,使高校也可以开展到在校学生的教学工程中。

(5)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开展科研工作。

硬件方面,双方可以合作设立研发中心或联合实验室,整合有利资源,共同开展科研工作。软件方面,教师可以独立以企业顾问的形式,解决企业反映的实际生产中的难题;另外,双方可以合作申报科研项目,通过地方财政支持等政策措施,调动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

(6)以职业技能鉴定为纽带,发挥好行业的指导作用,加强校企合作。

高等院校主动谋求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争取成为职业技能鉴定点,共同开展相关岗位职业能力认证和职业技能鉴定的工作,并立求将职业标准在学生教学过程中全覆盖。

(7)欢迎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工作。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只有在行业、企业的参与下,才能真正反应一所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有利于发现问题,促进高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专业与产业有效的对接。

(8)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

高职院校以服务行业、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可以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合作办学,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真正实现一体化办学。

3、高职院校应使校企校合作各项工作制度化。

校企合作的工作千头万绪,各项工作的展开要有制度可循,比如校企合作方式的确定依据、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标准、兼职教师的选择标准、学生校外实习的管理制度等等,即便于校企合作的展开,又保证了校企合作的稳定有序。

201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