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商职院)是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省属高职院校,是鲁商集团的三所直属学校之一。学校占地2600亩,校舍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商职院拥有12个二级教学院部,8个校企合作二级学院。多年来,商职院坚持“就业导向”、“育人中心”、“能力本位”的办学方针,按照“创高职名校,施优教于民”的目标,学校整体水平迅速提高。2002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重点支持建设的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第二次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院校,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骨干示范高职院校。连续十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沉甸甸的荣誉是商职院积极适应经济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在高职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是什么原因让商职院能够勇立潮头,同时兼顾区域经济的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商职院进行了调研。调研认为:商职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道路,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他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实施校企一体化模式,积极进行科研创新

(一)依托行业优势,校企合作开办二级学院

商职院充分利用学院属于行业办学,与一些商业企业有“血缘关系”的优势,以重点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和新校区建设为契机,与企业联办了4个二级学院,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变“校企合作模式”为“校企一体化合作模式”,实行校企深度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

生物工程学院是商职院与鲁商集团旗下的山东福瑞达医药集团共建的学院。校企双方成立理事会,确定办学规划和办学章程,设立教育机构,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基地。近几年,校企合作编写工学结合教材13本,其中2本被评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学院安排学生定期到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中成长,实现了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通过这种方式,学院培养出了企业真正“用得住、留得下”的人才,为企业发展储备了后备资源,有利于企业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二)依托“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商职院紧紧依托鲁商集团,坚持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协同创新。2009年,山东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申报的“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这是国内唯一一家建在高校的企业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中心围绕“完成面向行业的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的研发、示范、推广三大任务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这一总体目标,以果蔬、畜禽、水产三大品类为重点研究对象,以冷链技术,物流信息技术和食品安全技术集成为支撑,积极承担国家和省内的各项研究课题。

商职院依托中心为鲁商集团提供了“云商务”网上交易系统、银座物流中心作业流程规划设计和信息系统建设等服务,为鲁商集团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该中心借助鲁商集团庞大的零售网络,以农产品现代物流集成技术为支撑,积极搭建以商促农、以城带乡的科技金桥,积极发挥促生产、保安全、惠民生的作用。通过整合中心冷链物流信息化方面的技术、人才和设施优势,促进了农业、科技、服务业的有机结合,对于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和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一)创新实践“名校名企育优生”战略,实施“双业融通订单式”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鲁商集团直属学校,商职院没有“等、靠、要”,积极面向社会广泛寻求合作企事业单位,创新实践“名校名企育优生” 战略,与上海大众、海尔集团、美国思科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商职院创新实施“双业融通订单式”、教学——经营一体化、“准员工式2+1”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为更好的服务企业经济打下基础。

“双业融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则为大中型企业培养了急缺的、高质量的人才,成为省内经济发展的高水平人力资源库。

机电工程学院的制冷与空调专业,与烟台冰轮集团共建“冰轮工程学院”,学生通过校内的两年学习,实现从高中生到企业紧缺资源人的转变,通过校外一年顶岗实习,实现从企业紧缺资源人到职业人的转变。在冰轮学院成立的八年中,已为企业培养了13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

针对专业特点,旅游系依托学院餐旅教学中心,在课堂内基本完成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理论模块教学任务后,组织学生进入餐旅教学中心经营岗位顶岗实训,实行专业教学、研究与餐旅教学中心经营一体化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毕业前基本具有符合专业岗位群要求的职业素质,实现了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从该中心出来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为快速发展的餐饮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提高了餐饮企业的质量。

(二)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商职院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齐鲁文化、鲁商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的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

一是加强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学校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注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人才培养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明确完成工作任务需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重构转换为课程。

注重对精品课程和示范性专业建设。在2007-2010年的三年间,精品课程建设形成了以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引领的优质课程群。学校现有制冷压缩机拆装与检测、物流设备操作实训等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27门省级精品课程。建成了食品生物技术、会计电算化、制冷与空调、市场营销等4个国家示范性建设专业。

二是打造双师素质、国际视野的专业教学团队

近年来,商职院制定或修订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师资培训制度和专业带头人评选管理办法等制度。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通过企业挂职锻炼、业务进修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积极打造教师的教学工作、专业建设、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职工培训与技能鉴定等能力。实施“双经历制”,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双向挂职,商职院“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6%,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

商职院实施“名师工程”,培养引进高水平专业带头人。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引入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历和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2名。先后培养了2名省级教学名师和3名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商职院教师重点打造了65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编写出版教材60部,其中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0部,部、省级优秀教材5部。

实施“师资国际化工程”,提升教师的国际视野。学校积极选派教师赴新加坡、美国等国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和教育教学考察。

商职院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山东省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据不完全统计,商职院已为社会经济建设输送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行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16000多名,其中在山东省内就业人数11200人,占70%,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主动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积极拓展区域培训市场

在高职生源短缺的情况下,商职院做大做强职后培训,通过生源多元化,实现了高职院校功能的多元化。商职院积极承担区域内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企业培训和师资培训等任务,仅2007—2010年的三年间,就为工程技术、财政金融、生物技术以及其它现代服务行业承担培训和鉴定任务2万多人次。2008年,被山东省经贸委授予“企业培训先进单位”称号。

多年来,学校为鲁商集团、鲁能集团、海尔集团等50多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开展中基层人员岗前培训、转岗培训和能力提升培训。在2007-2010年的三年间,商职院为企业举行职工培训近150班次,培训员工13639人次。通过培训,职工素质大大提高,更好的适应了企业的发展需要。

学校注重技能培训,加强鉴定基地建设。在2007-2010年的三年里,商职院新建了11个职业资格高级技能鉴定基地,举办30多个职业的技能培训9339人次,组织国家、省和市各级各类技能鉴定与认证12823人次,技能培训鉴定与认证达22162人次。

商职院依托“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举办高职、中职师资培训班,培训内容涉及职业教育理念、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训室建设、教学方法、学生管理等各个方面。仅2007-2010年的三年里,为全国20多所职业院校培训骨干教师314人。

商职院在办学过程中自觉承担起服务社会的功能,为山东的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积极承担企业员工培训和社会技能鉴定;积极为利于国计民生的项目课题提供技术支持,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通过对商职院在办学过程中服务区域经济的调研,进行总结和借鉴,有助于我校及其它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更好地寻求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把握高职办学的主动权,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并进而完善服务社会的职能,实现自身和社会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