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与“职业教育”两个概念的复合,其既具有高等教育的理论性,又具有职业教育的应用性。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不断深化和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结合与校企一体办学,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以下对重庆地区的两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行业指导和校企合作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就如何进一步创新行业指导方式和校企合作模式提出一些见解。
一、对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行业指导和校企合作的调研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在三年的示范建设中,坚持“按行业和企业的标准培养人才,与行业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在真实环境中培养人才”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打造实现理论和实践、知识和技能相互转化的循环生产线。该校关注企业发展需要及行业发展趋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既促进和服务着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而且使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升学生就业率,满足社会需求。2009年,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其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9.28%,2010年就业率增长为99.52%,名列全国前茅。因此该校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重庆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该校高就业率的取得和长久以来坚持行业指导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不无干系。该校的行业指导和校企合作模式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学改革
在教学改革中,该校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专业发展的特点, 通过与企业深度融合,引进企业技术、人才和资金,投资2600余万元新建和改建实验实训场地,建成具备教学、培训、生产、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16个。依托长安集团、四联集团、力帆集团、万豪酒店等知名企业,重点建设了92个校外工学结合实习基地。这些实训实习基地成了名符其实的“教学工厂”,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
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全过程、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和优质就业之间充分发挥了桥梁沟通的作用。以和万豪酒店、洲际酒店、扬子江假日饭店等知名酒店的合作为例,该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以“3+2”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定点定位接受行业锻炼。其创新之处在于,学校和实习企业为每位学生制订详细的岗位实践计划,实施个性化培养,每天在什么岗位,由哪位老师指导,都有明确计划。每个学生每个学期都会在不同的部门和岗位实践学习,全面掌握行业运作部门服务人员的岗位技能。这就避免了以往定岗实习单纯是为了实习而实习的局限性,增强了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二)服务企业
高校的三大任务为“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作为贴近行业的高职院校,在服务社会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以“引企入校”模式将重庆持恒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引入学校,建成了真实的模具生产、经营和教学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企业出“资”学校出“智”模式,力帆集团投入价值35万元、东风微车投入价值50万元的新品整车、总成、检测设 备,在校内建立了全国唯一定点培训单位——力帆汽车售后技术培训中心、东风微车技术培训中心;以他方为中心模式,与重庆扬子江假日饭店、JW万豪等酒店深 度合作,实施“3+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社会的成绩固然显著,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良性循环:企业信得过学校,开发出的新款车,在正式推向市场前都要先送到学院实训基地进行“解剖”,然后对全国和海外销售网点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学生得到锻炼,总是能够第一时间接受和掌握最新款车辆维修保养的知识和技术,而在就业市场上变得更加炙手可热。这样的服务社会的理念及其成效非常值得借鉴。
二、对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行业指导和校企合作的调研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1999年升格为重庆第一所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是重庆市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
该校的校企合作有如下特点:
(一)创新人才模式
该校在校企合作中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先后探索“一条龙模块式”、“ FPPC”、“C-TAFE”等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出“以职业能力为标准,模块课程为载体,工学交替为手段,职场鉴定为保障”
(二)深度企业合作
在企业合作方面,该校引进了创维集团、千斗智能科技公司、重庆科峰办公设备有限公司、重庆亚德科技软件开发公司等企业,初步建立了联合办学、工学结合的新机制。与三一重工、深圳华为、长安跨越车辆有限公司、长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渝安创新科技集团、丝爽卫生用品有限公司、重庆莱特光学仪器有限公司、重庆耐克数字网络有限公司、中国联通重庆公司、中国移动重庆公司、中国平安重庆公司、重庆意动影像广告制作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例如与重庆微电园合作,实施师生“创业孵化”项目;与中兴通讯共建 “中兴 NC认证实训中心”;与中维科技共建“中维办公设备维修实训基地”;与重庆贝思动画共建“动漫游戏产业人才实训基地”;创建“无极视线传媒艺术实训基地”,合作的三维动画片《绿娃娃》在央视播出。
(三)订单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模式、深度企业合作这两个方面,该校和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具有相似之处。但该校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重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校举办了“跨越班”、“渝安班”、“丝爽班”等订单式培养的特色班级,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与交流得到深化,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该校的订单模式特色在于,灵活根据企业需求,按学生志愿分系部和专业安排。学生在校期间前两年学习专业知识,到毕业年级时根据企业需求,组建专门的企业定向班。如2011年该校组建了富士康定向班,电子系2个、通信系1个、机电系1个,于2011年3月份开班针对企业具体岗位授课,培训外币即分配到富士康重庆、成都人才基地顶岗实习。
三、调研结论及启示
通过对重庆地区的两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行业指导和校企合作进行调查研究不难发现,其特点和值得借鉴之处有三点:拓展学校发展空间,切入市场赢得认可;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师资力量;结合产学研,提高教学质量。
(一)行业指导、校企合作有利于拓展高职院校发展空间
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价,最终要落实到市场需求上。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可以让高职院校抓住市场需求重点,切合教育和企业的共同目标,发掘自身特色,得到市场的认可。
一方面,要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把专业理论运用到生产实践中,获得劳动体验和生产技能。另一方面,还要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了解企业生产和运作情况,与企业技术进行技术交流,体验和提高实际业务能力,为以后更好地教育教学积累第一线的经验。同时更重要的是,企业应安排高水平的技师和工程师进行“传、帮、带”,形成双向互动,良性循环。
(二)行业指导、校企合作有利于促进科研,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企业具有先进的现代化生产设备和雄厚的资金,高职院校聚集了大量的专业教师。企业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来推动,教师的学术水平也需要通过科研途径来提升。因此,校企双方应将重视科研项目与企业服务的结合。高职院校应以教学促科研,提升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针对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开发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智力资源与生产要素,为企业提供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反之,企业对学校的科研提供经费及实训基地,可在学校投资建立企业实验中心。校企双方通过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将产学合作提高到产学研合作层次。
(三)行业指导,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行业指导、校企合作使学校能够真正按照社会需求设置专业,了解当前相关领域中的最新情况,促进教研教改,增加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结合校企双方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积极性提高,让学生和学校一起紧密地融入与企业的联系,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办学实力,扩大社会影响,实现“深入合作、双向互动、成果共享,校企双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