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被列为省级示范性院校建设单位,2008年被列为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单位。学院轻工特色明显,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经济,促进社会发展,坚持“高素质为本,高技能为重,高就业导向,创新促发展”的办学理念,努力实践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成效显著。

一、三方联动,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学院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职权明确,互惠双赢”为原则,建立适应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吸引企业主动参与专业建设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通过依托政府,紧靠行业,筑巢引凤,校友架桥等多种途径,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为实现工学结合打下坚实基础。

(1)政府主导、三方联动

学院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发挥广东中小企业局的主导作用,联合企业,建立广东中小企业的培训示范基地。发挥学校轻工优势,发挥广东轻工名镇中山小榄镇的主导作用,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通过培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平台加强学校与中小企业的联系,密切校企合作关系,学校与企业在信息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等方面实现资源全方位共享;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多项合作,企业直接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拓展学生就业渠道,企业与学校成为紧密的合作体,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2)紧靠行业、服务企业学院与广东轻工协会联合,在学校设立广东轻工信息网和教育培训中心,密切学校与轻工企业的关系,使学校成为轻工行业服务企业的主阵地。通过广东轻工信息网,建立广东轻工技术专家库、人才需求库和项目资源库,发布轻工行业最新动态。通过广东省轻工协会教育培训中心,建立了学校与企业联系的另一通道,通过为企业技术服务,开展企业急需人才的订单式培养等方法,实现校企合作的利益共享,保障校企合作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3)筑巢引凤、互惠双赢利用地理位置优越、场地大的优势,学校继续采用“场地换资源”方式,筑巢引凤,引进企业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规划30000㎡作为引进企业的场所,企业根据生产要求,将工厂、车间或生产项目搬入学校,学校根据教学要求安排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4)校友架桥、情感铺路

学校在75年的职教历程中为社会培养了各类人才近6万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或中高层管理人员。长期以来,学校重视与校友的相互交往,通过校友密切了校企关系,巩固校企合作关系。

二、整合资源,校企合作成效显著

学院在扩建和完善18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室的基础上,全校再新建17个集教学、生产、培训、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服务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强现有650个校外实习基地的内涵建设,新增校外实习基地550个,确保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需要。加强管理与评价,实现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可持续发展。

(1)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学校以“场地换资源”,在引进13个企业的基础上,在第四实训楼规划30000㎡作为进一步引进企业的场所,让企业将工厂、车间搬进学校,构建企业主导、共建共享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引进揭阳大立模具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设校内实训“教学工厂”——高分子专业综合实训基地;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引进广东省粮食科学研究所等企业合作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食品检验中心”;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灌装生产线)引进广东轻工业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设“灌装生产线设备仿真实训基地”;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引进广东四贝通津中国创意产业交易平台等企业合作建设“设计公司型”实训中心——“创意设计工场”。

通过整体或部分引进,以及改造扩建等措施,新建可持续发展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共17个,其中重点建设6个专业及其专业群的10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新建实训室32个,扩建、改建实训室16个),全校范围内其他专业建设7个生产性实训基地(新建实训室8个,扩建、改建实训室18个),使校内实验实训室由目前的145个扩大到185个。

(2)依托政府,紧靠行业,多渠道开发校外实习基地

学院主动争取政府支持,通过与政府管理机构(如工业园区管委会、产业开发区管委会、职教集团)紧密合作,形成与众多的中小企业的合作关系,共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多层次开发校外实习基地。例如,通过与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合作,与其所属的150多家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与南海职教集团所属的60多家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学院紧靠行业和商会,通过技术交流与服务等活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外实习基地。例如依托广东轻工协会,与众多的轻工优秀企业建立联系;通过与江门(浙江)商会合作,与其所属的200多家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充分利用“校友架桥、情感铺路”机制,通过校友建立学校和企业联系的桥梁,进一步挖掘和拓展校外实习基地资源;制订《校企合作章程》,规范校企双方的义务和权利,逐步完善校企合作制度。

通过教师“长期联系至少一个企业,每年为企业至少做一件事情”等活动,使学校与企业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巩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成果。

(3)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管理

制订《关于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及管理办法》,实行校内实训基地项目负责人制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既满足生产功能,又满足教学功能,在企业真实的生产运作中完成教学任务。

制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及管理办法》,推行“四个结合”,将兼职教师职责与实习基地管理结合起来,将顶岗实习管理与做好技术服务工作结合起来,将教师的实习指导工作与挂职锻炼结合起来,将顶岗实习和学生就业工作结合起来。

(4)开展绩效评价

引入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加强过程管理和目标责任制管理,对合作共建的实训基地项目实行立项、检查、验收制度。建立准入与退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全面提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作效率。

三、校企合作的基本经验

(1)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工学结合的“大课堂”

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打破了部门、行业的界限,实现了资源共享,实训基地生产和实训的一体化作用明显。

(2)共建技术服务机构——工学结合的“动力源”

针对企业在生产、管理工程项目当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技术性问题,学校充分发挥各专业的技术优势,同企业共建技术服务机构,为企业服务,赢得了企业的支持,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3)共建培训服务机构——工学结合的“助推器”

学院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设备优势,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为轻工行业培训技术人才,实现行业、企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实现双方受益,进而形成“双赢”局面

(4)企业订单培养人才——工学结合的“黏合剂”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有针对性的满足了具体企业的人才需求,是企业真正得到实惠,学校的人才培养落到了实处。

通过调研可以看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上,确实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值得高职院校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