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趋势。几年来,辽宁省的高职院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不断更新校企合作观念,加大校企合作工作力度,构建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丰富校企合作内涵,不断深化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切实加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着力培养和造就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新一轮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热潮正在兴起。深化校企合作已成为高职院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与有效服务的途径。根据教育部对第二期高等职业学校领导干部专题研修班参加者在本省范围内调研一所以上示范(骨干)建设高职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的会议要求,我采取文献法和经验总结法对辽宁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职骨干示范校进行了校企合作工作机制和模式情况的调查。经调查,这几所院校目前校企合作工作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模式。“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辽宁省首批示范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其前身是创办于1965 年的辽宁仪器仪表工业学校。学院2009年以来抓住了辽宁省委省政府为建立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适应全球化产业竞争“集群对抗”的新特征,实现辽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丹东市要把仪器仪表产业打造成千亿元规模的产业集群这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在省教育厅的支持下,与丹东市政府紧密合作,实施“区校一体化建设”战略,实现了学院与丹东临港产业园区的联动发展。在丹东临港产业园区建筑面积达 50 万平方米,集研发、生产、检测、营销、服务于一体的辽宁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内,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完成了仪表园校区。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仪表园校区,校区规划实现“无界化、智能化、系统化”;设施建设彰显“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教学与应用性技术服务相结合”;服务功能体现“仪器仪表产品展示平台、教育教学平台和社会服务平台”。仪表园校区占地共 16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10.1 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2.2 亿元,市政府划拨用地,担保贷款,产业基地贴息补助、规费减免,于 2009 年 6 月 28 日开工建设,2010 年 12 月 28 日学院顺利入住,实现了区校物理空间的一体化。同时,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整合优化专业结构,将学院 42个专业 (方向) 整合成精密加工技术、材料成型、电气自动化、自动化仪表、检测技术、计算机应用、工业设计、电子商务与物流等十大专业群,全面对接仪器仪表产业集群,实现了学院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二、与地方政府联动合作模式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丹东市临港产业园区合作成立了区校合作发展委员会,主任由丹东市委常委、副市长、园区管委会主任王力威担任,副主任由学院主要领导和仪器仪表产业基地主要领导担任,制定了区校合作发展委员会议事制度,构建了基于区、校、企合作共建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及保障体系。通过建立组织、完善制度、架构保障体系,使学院改革发展规划纳入产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之中,搭建起区、校、企联动发展的决策议事平台。同时,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市政府、产业基地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辽宁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工业技术研究院,市科技局常务副局长担任院长,市编办核定了机构编制,学院技术应用中心被纳入研发体系,现已建成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科技信息中心、丹东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丹东市产学研合作服务中心、国家技术专业中心丹东分中心四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成智能流量仪器仪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射线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电力仪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字化医疗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环境分析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纳米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环保水处理设备智能传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七个专业研发机构。搭建起仪器仪表技术应用服务平台。此外,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还与辽宁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合作建立了辽宁仪器仪表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与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合作建立了辽宁仪器仪表职业技术培训中心,搭建起仪器仪表职业培训平台。学院还与产业基地和仪器仪表骨干企业合作,在产业基地内建立了辽宁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大学生实习基地,搭建起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平台。三、“校村合作”面向“三农”服务模式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自1996年由专科转轨举办高职,通过开放办学和服务“三农”,彰显了学院的办学特色。是辽宁农民科技服务优秀单位,是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农业部、南南合作培训基地。学院通过建设校内多功能实训基地和“三农”示范性基地为农业人才培养和生产示范提供多方位的服务。尤其是“三农”示范性基地建设采取了“村校合作”模式。学院先后在大石桥后会村合作建设了4000亩无公害稻米生产实训基地;在盖州市高屯、榜式堡镇等建设畜产养殖、加工基地、指导养殖生产技术,培训专业户利用农村“四位一体”模式发展畜产养殖产业。在普兰店市大潭镇、大石桥市后会村等8个村镇建立“校村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镇基地。该学院先后与69家农业企业建立了产学结合实训型基地,实现了校企的互惠共羸,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四、“以企业为主”的创办二级产业学院模式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08 年与辽宁曙光汽车集团本着“确保学院主体办学性质不变、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升值、确保教职员工编制身份不变、确保学院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原则,合作创建了二级产业学院———黄海汽车工程学院。汽车学院位于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内,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企业全额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学院负责运营管理。校企合作成立董事会,确定发展规划和办学章程,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招生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校企资源共享,学院与企业教学、生产统筹协调。在专业教学中引入行业标准、企业文化、产品及工艺,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中成长。目前,曙光集团已累计完成投资 3 200 万元,每年设立20 万元额度的曙光奖学金,现有全日制在校生 1200 余人。黄海汽车学院已经成为曙光汽车集团的人才培养基地、企业员工的培训基地和汽车技术应用服务中心。五、“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黄金曲静珠宝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了北方黄金珠宝加工学院。该院实行理事会管理模式,企业在我院投资建立黄金珠宝加工生产车间,将教学和生产有机融合,培养黄金珠宝设计、加工、检测、营销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目前,黄金珠宝加工车间厂房已经竣工,生产设备的安装、调试已完成。学院今年160 人的招生计划已与中国黄金集团全部签订了“订单”,“校中厂”模式的“黄金珠宝加工车间”正式投入运营。六、“2+1”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这三所学校和省内其他职业院校正在致力推进的校企合作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实施中,基本上三年教学两年在学校组织,一年在企业进行。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工作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或毕业论文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2+1”不完全是一个时间概念,所有学校都认为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其实质是由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在两个育人环境中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本领,目的是使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七、“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是辽宁省高职院校普遍采取的校企合作模式,为促进这种模式的实施,很多学校采取了“3111”、“411”等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到企业生产实践与在学校学习相互交替,学用密结合的合作教育模式。“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实践在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通过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了解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流程,岗位的技术要求和职业素质要求,感受独特的企业文化,在实践中认识到理论技术学习的重要性。学校的教学针对性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强,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实效性。由于学工交替,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到了真正的技能,领略了企业文化和氛围,经历了学生角色和员工角色的相互转换,在返校的继续学习中能够对所学理论领悟更深,增强了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认识过程。同时在“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参与育人的全过程,学生兼有学生及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学会了用“企业人”意识来思考问题和要求自己,解决了思想教育工作的很多问题。“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人才培养这条主线,把企业和学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拓展了学校教学的空间和学生学习的空间。对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十分有利。八、“工作—科研—服务”双师队伍建设合作教育模式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是由辽宁石油化工学校与锦州石化公司职工大学2002年1月合并而成的。实行辽宁省教育厅和中国石油石化公司共同领导以辽宁省教育厅领导为主的校企共建办学体制。正是由于这一体制所提供的发展条件,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石油锦州石化公司建立了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并借助校企合作管理平台,按照“引、聘、训、评”等方式,培养结构合理的“双专业带头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双骨干”教师的师资队伍。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在企业建立“教师访问工作站”、 制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制度、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工作室课题研究、参加企业组织的技能鉴定、参与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参与对外技术服务等等工作制度的实施来提升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通过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度、加大兼职教师聘任力度、建立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建立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制度、建立兼职教师聘任考核制度、搭建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责任人“双骨干”核心课程建设队伍等措施来进行专兼职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几所示范校在校企合作方面不同模式的调查,充分说明了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所有的高职院校只有坚持校企合作的观念不断加强、校企合作的范围不断拓宽、校企合作的层次不断提升、校企合作的成效不断提高、校企合作的研究不断进展,村校合作才能最终迎来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