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姚国成
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言,职业教育是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面向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转轨的重要途径。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示范性职业院校,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面向该市产业发展结构,按照“地方性、市场化、技能型、开放式”发展思路,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动融入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以奇瑞公司为龙头的近400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在与开发区同步建设、互动发展中形成了“融入开发区,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的鲜明办学特色,创新了“教学合作、管理参与、文化融入、就业订单”的“融入式”校企合作新模式。而且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延伸,“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在全院上下形成共识,成为高职教育的排头兵,为芜湖市的发展做出来重要贡献。其在办学中,人才培养面向本市产业发展,推进校企合作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一、人才培养方向适应地方产业发展
芜湖职院坚持人才培养结构必须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结构,提升办学效益,在办学中树立“依托地方优势办教育,办好教育为地方”的办学理念,办学规模、专业设置都紧紧瞄准芜湖产业结构、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客观实际,规划专业建设及招生规模。同时还紧扣芜湖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项目实施等客观需求变化情况,适时跟进调整专业设置及招生规模,调整学校发展规划。使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保持基本适应,实现毕业生供求基本平衡,形成企业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互利互动的良性局面。坚持人才培养结构适应产业发展结构,就是坚持“三个面向”办学:
一是面向芜湖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办学。就是要紧紧围绕该市业已形成的“三大支柱”产业及奇瑞、海螺、美的、华强方特等龙头企业办学。2008年,该市“三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34 亿元,对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5%。学校围绕支柱产业群和龙头企业,根据自身特点优势,对应设置汽车及机械类专业群、材料及化工类专业群、电子电器类专业群,动漫创意及旅游类专业群等,并通过与龙头企业实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产销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支柱产业的零距离对接。如与汽车龙头企业奇瑞公司开展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教改模式已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界作为示范案例推介。
二是面向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办学。就是要紧紧围绕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各县区工业园区办学。产业集群,企业集聚,落户在芜的大公司、中小企业都分布在各开发区、工业园区,逐步形成产业特色和优势,学校定位服务开发区、工业园区办学,就是直接服务于产业企业办学,结合的越紧密,人才培养结构与规模适应性必然越强。
三是面向招商引资项目办学。就是要面向招商引资落实的新项目、新企业,面向未来开工的企业设置专业、对口招生,为新企业提供经过职业教育培养的有专业技能的新员工。
芜湖职院面向地方产业结构发展的成功探索带动了本市同类院校的一系列有效实践,如: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及时调整专业结构,紧跟文化旅游龙头企业华强动漫产业办专业的举措得到市领导关注;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围绕芜湖中医中药和中医保健拓展专业,服务三产就业成效明显;市属、县属职业学校跟进招商引资项目订单培养培训服务等,形成了电子电器、机械制造、旅游等强势专业集群,有效满足了产业发展需要。
二、人才培养途径依托校企合作创新
国内外职教办学经验证明,学校闭门办学,依托书本教学决不能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深化教学改革,就是要摒弃教学与生产实际相脱离的陈旧教育方法。培养认同企业文化、适应岗位快、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唯有通过企业主导培养或参与培养才能实现,这需要对合作形式和保障机制进行创新。
一是探索“融入”企业办学之路。芜湖职院在联合企业办学中,真正建立融入龙头企业、融入开发区、工业园区企业的长期合作办学机制,创新并推广企业积极介入的“教学合作、管理参与、文化融入、就业订单”为主要内涵的“融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凸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办学特色。学校在校企合作“融入式”人才培养新模式框架下,根据专业特点及层次、学校优势特色不同情况,加大构建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方法改革的力度,探索实践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如“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做一体化”、“前校后厂、工学结合”、“任务驱动、产学研合一”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通过深化职业教育内部改革,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从而提高企业录用毕业生的满意度。近年来,该院在“融入式”办学过程中,与企业建立了众多的“冠名班”,如“奇瑞汽车班”、“海螺型材班”、等,冠名班已成为“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重要纽带和平台,值得所有职业学校借鉴推广。
二是建立校企合作保障机制。为了使工学结合运行高效、持久,芜湖职院策划、成立了由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组成的“校企合作教育理事会”。理事会依据“平等互利、责权相应、双向互动” 的精神,统筹规划、决策校企合作中的重大事宜,对办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管理、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建设乃至办学经费投入等多方面问题进行实质性地指导、监督,全力支持学校办学,实现校企紧密合作。自2007 年成立至今,理事会已召开了多次联谊会,邀请企业领导及合作企业相关人员来学校座谈。每次会议,学校都主动汇报工作进展、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以及下一阶段的发展设想,征求相关人员的意见,诚恳接受并积极改进校企合作工作。理事会成员积极参加会议,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并向学校提供政策支持和力所能及的帮助。实践证明,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是构建新型关系,增强职业院校办学活力,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有力举措。而例会制度和联谊会的召开,则为理事会成员互相了解、共同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也为学校了解企业、接触社会、掌握政策起到桥梁作用。通过理顺关系,使有关各方的利益、愿望、要求能够通过沟通和协调上升为制度和措施,从而为工学结合的全面推进奠定基础。这充分调动了企业、院校及学生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全面推进了工学结合。学院同时还成立了校企合作的职能部门———校企合作办公室,划拨专项经费,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校企合作内通外联等事务的具体实施。办公室主持编印了《校企合作动态》,着力宣传国家、省教育主管部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针、政策、具体要求与理论探索,介绍学院示范建设进展,交流周边兄弟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的特色与经验,报道学院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情况、动态趋势;及时反映合作企业在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上所做的努力,以做到观念更新、经验共享,努力使校企合作工作不断跃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