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分析,选择了计算机和电子信息等热门专业不一定等于拿到饭碗。软件人才的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着不匹配的问题。但是,高校IT专业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却出现了“企业需求旺盛,毕业生供给旺盛;企业招聘难,毕业生就业难”的“两旺两难”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一方面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普遍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有效地与企业用人标准相匹配;另一方面,随着IT产业的发展,IT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注重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还非常注重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创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等素质,而这些素质对于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很难同时具备的。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上,在教育如何与社会链接真正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方面有新的探索。
SOVO:最真实的就业模拟
2009年6月初,计算机系2007级学生,大学生创业中心(SOVO)前程科技公司总经理肖会坤在首届“CDIO新傲杯”PITT大赛(PracticabilityInformationTechnologyTalent)的初赛会场紧张地工作。初次举办大规模比赛,肖会坤显得有些紧张。由于在大赛前期的准备工作中缺乏预见性以及在现场人员调配上出现严重失误,最终使这场原本备受关注的计算机类软件技术大赛延期,当时参赛选手共183人,观众也已陆续到场,临时做出这一决定,肖会坤的情绪跌落到极点。
在大学时代,对于一直一帆风顺的肖会坤来说,这次挫败对他是不小打击。6月22日,“新傲杯”决赛正式举行。他回忆道:“当时,我们的很多员工并未当它是一次失败,而是将它看成一次机会,他们看到了市场、技术方面的困难,主动去寻找资源解决问题。同时,老师也鼓励我,并且同我分析原因,找出许多细节上需要注意的问题;团队给了我力量,这次‘失败’是我大学生活中宝贵的财富。”如今的前程科技公司正准备孵化成实体公司,肖会坤也准备正式踏上自己的创业之路,对此,他表示:“小公司的起步往往很艰难,但我很幸运。在学院政策的支持以及西岗区创业基金的扶持下,我少走了很多弯路。同时,两年多的‘实战经验’也是我的优势,SOVO不但教会我企业的各项专业管理流程,更在我踏入社会前给了我在‘犯错’中成长的机会。”
像肖会坤这样的学生,在SOVO还有很多。据SOVO综合业务管理部兆宏波老师介绍,SOVO是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结合全新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所创建的、在全国高校中具有突破意义的IT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基地。建校伊始,SOVO始终以培养学生企业实践经验以及就业核心竞争力为基本目标。采用“虚拟公司”机制,使在校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以实践的方式真实、全面了解现代企业运作方式及流程。在校大学生可自主申请成立“虚拟公司”,通过竞聘,担任公司经理、市场调查、行政主管等职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积累经验。
随着2009年成功转设为本科院校,SOVO由原有的14家虚拟公司扩张为现有的34家,员工达1024人,实现了学院每个专业至少匹配1家SOVO公司、每个公司至少匹配一个专业社团及两名系部导师的目标。目前,每个公司都已经建立完成自己的网站,入驻SOVO的各家公司都积极对外承接实际项目的研发,实现了SOVO网上办公平台。
兆宏波老师表示:“SOVO模拟真实的商业环境,通过健全的管理考核制度,实行正向的优胜劣汰形式。”她解释道:“在SOVO的公司并不是温室里的花朵,也存在着竞争,如果没有压力,公司就将原地踏步,甚至退步,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以及创业发展来说更像是‘腐化剂’而不是‘催化剂’。我们希望学生真正在这个平台中发挥自己的价值,以创业的激情促进他们就业。”
顶岗实习:大学生在校成为“准员工”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信管系又一批大三学生走进北京东软慧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始为期1年的SAP顾问岗位的顶岗实习。此前,该学院已经与东软慧聚公司合作开展持续3年的SAP顾问联合培养深造计划,取得了明显成效。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探索证明,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到企业顶岗实习,相当于提前进入职业人的角色,毕业后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SAP的全称是SystemsApplicationsandProductsinDataProcessing,是全球最领先的企业信息化管理解决方案。近年来,由于大量企业对信息化提出需求,SAP应用市场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是SAP顾问人才的巨大缺口。
学院洞悉这一巨大人才需求后,率先在信管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物流工程等所有专业开设SAP课程,特别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专门开设了SAP-ERP应用和SAP-ERP开发两个专业方向,为SAP实施企业提供急需的后备力量。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2008届毕业生李璐是第一批接受上述培养模式的学生。由于学院开设了SAP相关课程,使她对SAP行业有了初步的认识。随后,她又参加了信管系创办的“SAP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社团,经过负责老师的指导与引导,她对SAP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与向往,并由此投入到对SAP相关知识的深入学习之中。
李璐就读大三期间,北京东软慧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来学院招聘应届实习生,由于自己对SAP相关知识已经有过较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她欣然报名参加此次招聘,并且幸运地通过多轮选拔,成为以学生身份参加顶岗实习的一员。
如今,李璐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SAP顾问。这缘于大学四年级到东软慧聚公司的学习帮李璐理清了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在1年的实习期里,当许多同学还在迷茫的时候,李璐已经提前进入职业人的角色。
“从实习一开始,公司便为我们制订了完整严密的培训和实战计划。公司首先安排我们进行为期20天全面的系统业务知识培训;之后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以及知识倾向将我们分配到相对适合的模块投入到实战中去,并且委派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对我们这些顶岗实习生进行各方面的指导。从一开始什么都不会到后来融入团队,变成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再到担任重要任务,这其中的点点滴滴、分分秒秒包含着公司领导和导师们的反复思量、认真考虑、细心安排和慎重实施,使得我们能够迅速成长起来。”李璐说。
李璐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并非是特殊例子。截至目前,参加培训计划的信管系已毕业的三届学生均与北京东软慧聚公司顺利签订劳动合同,成为东软慧聚公司的一员。
业界专家认为,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与北京东软慧聚公司的合作创造了校、企、学三赢的良好局面,即:学生良好的就业趋势为学校赢得了声誉;学校通过持续不断地培养出合格顾问为企业打造了人才输送线;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准就业”提前适应了社会,开启了良好的职业生涯。
产学合作 实现校企共赢
2007年落户大连、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已与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开展产学合作,每年6月份都会有一批该院嵌入式系的学生被英特尔录用。“相比其他学校的学生,东软学生在很多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充满自信,富有责任感,团队意识强,动手能力十分出色。”英特尔大连芯片厂人力资源部的刘女士这样评价东软学生。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实习安排等方面引入企业需求,将行业对IT人才的最新需求融合到课堂中来,例如,学院与IBM、惠普等全球领先的IT公司在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教材课件、实训案例、资源建设等方面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成为SAP全球高校“种子计划”中第9所院校,成为全球应用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规模最大、应用技术领先的院校之一。
面向应用的教学内容,通过产学合作共同开发教育教学管理系统、课程体系、教材和课件,共同建设培训基地,接触实际案例,并通过一系列的实战,使得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通过产学合作,提高了学生的签约率,缩短了进入企业后的适应期,并且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学院通过产学合作提升了就业质量。如学院为惠普等企业开设企业定制班,使学生实现批量就业;外派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校便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等。通过学院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学生在毕业后已经基本适应企业环境和岗位需求,从而顺利签约。并且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接触并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以及在其他如管理方面的能力也得到提升,所以在入职后能够很快地适应并迅速进入企业员工角色,为以后的个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产学合作对于企业来说,也会产生积极的效果。通过产学合作,企业获得来自学院的智力支持和人力帮助;降低了培养人才的成本;避免了人力资源方面的资本浪费;最重要的是企业在达到人力资源储备的同时,提高了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产学合作这一办学模式,真正做到了从产业需求出发,准确定位,解决大学教育与IT产业的供需矛盾,不断地为企业输送IT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育教学始终与产业发展保持同步,从而保证了专业设置的方向精确、课程设置的新颖实用、教学资源的随时更新,以及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可以说全方位的产学合作,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院长温涛说:“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在于:高校不能只注重对学生技术理论的考察,更要对学生思想品质、创造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着重培养;教学计划要跟上技术更新的速度;要改进实践学习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正在推进的TOPCARES-CDIO教育教学改革,旨在为学生营造一个工程实践环境,通过一体化的学习体验让学生真正具备岗位实际需要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