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育部职成教司巡视员、职教中心研究所所长王继平前不久在撰文《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引擎》中指出:“校企合作是解决当前职业教育诸多问题的关键……我们要把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予以重视。如果说促进均衡发展是当前义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推进校企合作则是当前推动职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本期特别选登了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模式、促进内涵发展的实践与探索等文章。强化校企合作 创新培养模式苏 勇 (上海石化工业学校,上海200540)摘 要:本文结合学校实践,阐述了在校企合作基础上,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探索新教学评价等,推进课程教材改革、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践与探索 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是原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创办的企属学校。1997年之后,随着学校从企业剥离、国有企业实行劳动用工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学校不仅面临着办学经费的削减,还面临着学生生源“进口”不足、“出口”不畅的严峻现实。1999年,已属地化管理的我校冷静分析了当时办学的外部环境和学校发展必须面对的困难,深刻认识到:职业学校的根本出路应在于依托和服务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寻求企业支持,走校企合作之路。就此,学校拉开了新一轮校企合作的序幕。 学校新一轮校企合作起步阶段的特点是小规模和松散型,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的规模、持续科学发展等问题。直到2002年6月,学校与德国拜耳(中国)有限公司签署了长达10年的合作办学协议后,才真正开创了学校校企合作办学的新局面。“互惠互利、双向介入”的合作办学模式及其带来的“双赢”效果,在随后的校企合作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认同和推广。如今,学校共与20多家国内外企业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合作的专业也由原来的“化学工艺”一个专业扩展到所有专业。在合作的对象上,与拜耳、赢创、巴斯夫、赛科、上海化学工业区等中外企业和产业园区的合作,不仅体现合作期限长,还体现了合作领域广、内涵丰富等特点。在校企合作中,通过引入企业先进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理念,引入企业的培训课程和装备资源,采用校企共同参与教学方案制订和实施,不仅进一步推进了我校专业教学和课程资源建设、促进了学校专业教学的改革,还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持续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大大增强了学校的办学能力。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不仅走出了低谷,而且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不仅被评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而且先后获得了“全国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以及首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黄炎培优秀学校奖”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一、吸收“双元制”的精髓,创新培养模式 德国“双元制”是世界职业教育中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模式。我校在与德国企业展开的校企合作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直接受惠于这种模式。我校在引入这种模式时,注意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使其“本土化”,在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人才培养进程中,我校充分研究了德国“双元制”实施经验及其条件,根据企业用人需求,以“订单”形式组建企业冠名班实施教育和培训,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在确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标准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校现状、学生特点、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社会需求等诸多因素,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的优势和积极性,相互补充,走出了颇具特色且富有成效的共同培养之路。 我校与拜耳、巴斯夫、赢创、赛科等企业的培训专家共同制订冠名班的专业教学培训方案,共同参与教学培训的全过程。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需求,各冠名班的教学培训方案各有特色。例如,“拜耳班”学生采用的是“三三制”的教学培训模式,即实施“课堂+实训基地+生产现场”的专业教学模式。学生根据企业要求在完成必要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学习之后,最后一学年分成3个小组轮流在不同的地点实习,即1/3的学生在学校实训基地的综合实验、化学合成、中试装置、管道搭建、物料分离等实训实验室进行专业操作技能培训:1/3的学生在拜耳企业顶岗实习;1/3的学生结合拜耳生产实际在课堂进行针对性的知识学习以充实基础理论。“赛科班”的学生则是先在学校完成必需的专业基础学习,再采用赛科公司提供的等级培训模块教材进行学习和定向实践培训,然后由公司安排进入相应的对口企业进行培训,最后回到学校以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进行总结、提高,从而完成整个学习培训环节。两种教学培训模式虽然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的、以掌握职业与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实践性教学为主线”的原则,通过校企间的交替学习与培训,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必需的理论知识,而且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其学习目标、职业规范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等都得到“升华”,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岗位适应期,给企业提供了一个选拔学生的考察期。 在“订单”培养的成功体验后,我校探索了“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上半年,我校被教育部列为“半工半读”全国百所试点学校之一.以此为契机,学校在“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进行了“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实践。这种“半工半读”培养模式,实际上也是“双元制”本土化的另一种形式。该专业的学生从第二学年开始,以两个月为周期,分批交替在企业和学校之间进行学习和培训。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对员工综合素养和工作技能的具体要求等,使学生深受震动。学生深感自身现状与企业要求之间的明显差异,因此他们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大大增强。依托企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由于教师在校企合作教学过程中经常深人企业,使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也大为提高,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最近,学校探寻在机电类企业中进行“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试点工作,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方面不断探索。 二、整合教学内容,积极推进课改 国内传统的专业教学多以学科知识系统化为显著特征,因此每个专业的教材多、知识连贯、各成体系,有的专业教材可多达十几本。“拜耳”的培训专家给学生进行专业教学时,涉及工艺、装备、控制等内容时,主要讲授了“化工生产”一门课程,用了一本综合性很强的教材。但该课程涉及面较广,不仅有工艺、设备、仪表、化工识图、“QHSE”等的专业知识,还包含了电工、物流、销售等方面的跨专业知识。巴斯夫的培训专家给我校化工专业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培训时,总共提供了两本教材,实用性与针对性强,且理论联系实际。上海赛科的培训教材也充分体现了实用适用、先进拓展的原则,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实行模块化组合.凸现了“以人为本、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教学思路。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针对企业需求、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大刀阔斧地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纵、横两向整合和优化。以就业为导向,结合企业的岗位特点和要求,围绕培养目标,将教学过程的各要素系统、完整地重新“洗牌”。所谓“纵向整合”,就是对一门学科的多个知识点按照实际应用进行整合,按照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选择相关内容:所谓“横向整合”,就是打破以前各学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即对多门学科知识按照实际应用进行整合。不仅强调工艺、设备、控制、“QHSE”等专业内容有效合理的相互渗透,而且注意到跨学科的交叉渗透。例如,工艺专业教学中不仅注重质量第一、团队合作等企业必需的综合素养培训,而且将物流配送乃至营销贮存等与化工生产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以工作过程引领的方式融合于教学之中。 学校在校企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与企业的培训专家和生产技术人员充分合作,根据企业岗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共同制订教学方案,共同选择教学内容,共同编写教材,使开设的课程更符合企业的需要,更适应社会需求;在实践教学上,共同研究开发实训课程,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技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为主要培养目标,开发出具有企业特色的以“就业热身”为主线的实训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同时,通过教师经常性地到相关企业参观调研,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了解企业用工需求,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和从业意识的培养。 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课改的实践,对学校教师后来参与的市级中职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工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体现“做学一体”,改革教学模式 2004年,德国巴斯夫的培训专家施慕德先生以“食醋的生产”作为项目在学校“巴斯夫班”进行了专业教学。他以一个化工产品的生产展开了教学过程,学习的内容涉及化工生产的各个环节,从工厂的选址、市场的调研、员工的招聘培训,到生产的组织、产品的销售、成本的核算、市场的反馈,再到各种过程的改进和完善。这种采用情景模拟、理论实践一体的教学方法,以及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自形成自己的工作方案,通过不断的调研、讨论、比较、竞争等方式,不仅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会了知识的综合运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强化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规范竞争、开拓创新等现代企业员工应具备的基本意识。这种以项目形式设置教学内容,通过边学边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如今,学校各专业的教学都在积极探索以工作任务引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双方的交流与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真正学会知识的综合运用。例如,化学工艺专业开设的项目教学课程,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段内,完成一个化工产品的“生产”。这不仅需要学生综合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还要求学生熟悉生产状况,进行产品的模拟生产,学生在“做与学”的过程中,心情愉快地完成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学习过程,获得了企业专家的认可和称赞。 学校“机电技术应用”、“饭店服务与管理”、“现代物流”等专业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应用上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如“液气压传动”、“机械拆装与维修”、“仓储与配送”、“物流信息系统”等课程的教学,以项目、案例为载体,采用了以工作任务引领来展开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石油与化工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比赛”中连续三年夺冠、在上海市“星光计划”技能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今年又夺得了“扬农杯”第四届全国石油化工院校学生化学检验工技能大赛团体总分第一名,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学校实施校企合作、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不断改革密不可分。 四、改革评价体系。促进全面发展 过去.我们常常以学习成绩的高低来简单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但拜耳等多家企业来校组建冠名班的实践,引起了我们的反思。他们多采用先笔试再面试的方式来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决定他们是否能成为冠名班的学生。他们笔试的内容侧重于考查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其中有关应用能力与心理素质的试题通常用来测试学生的综合素质。面试则着重了解学生职业兴趣、个性特征、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等多方面信息。经企业测试挑选后,最后进入冠名班的结果出人意料.不是原先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录取几率就大。如在首届“拜耳班”36名学生中,原学校实施班际分层教学的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各占了1/3,甚至还有一位是重读的学生。其他企业冠名班组班三个层次学生的分布概率也大体相当。如果说当时我们对于这样的挑选形式还将信将疑的话,那么后来这些所谓差生在冠名班的表现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由于这些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刻苦主动.成绩飞速提高,积极参与实践且动手能力较强:后来在企业的工作也是一点也不差,受到企业的欢迎。 实践证明:不能单凭卷面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素质.企业在关注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劳动态度等综合能力。这引起了我们对学校现有评价机制进行改革的思考。首先.学校加大了对学生评价机制的探索与研究,开展了“学生学业评价金点子提议活动”,发动全校教师积极探索评价要素和方法的改革,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去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学校在原有各类评价方案运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企业用人标准为核心,构建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新评价方案,初步形成了新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不仅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考核其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安全规范操作、团队合作等。在评价中,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同时,我校也积极与相关企业进行沟通,在对学生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定向班的学生实施“企业奖学金,,制度.即企业拿出资金用来奖励那些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通过这一活动,我们发现教育效果更为明显。对企业来说,表面上是拿出了一些奖励资金.实际上是企业对学生自身表现的一种肯定,让学生产生一种企业归属感,并且将自己的企业文化输送给了未来的员工。 自2002年以来,学校共组建企业冠名班130多个.已为合作企业培养了一大批一线技能型人才。这些毕业生在企业中适应能力强,工作上手快.有些已成长为企业的骨干。在合作企业的回访中.拜耳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对学校拜耳班毕业学生的表现很满意。 深化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谋求发展的一个永恒话题.学校将进一步利用好这一平台,充分发挥办学指导委员会、高级教育顾问团等组织的作用,努力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福全等.主要发达国家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基本经验及启示[M1.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林莉.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促进中职教育新发展.大视野,2008,(7).责任编辑.董成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8旬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