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坚持校企合作,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形成了前厂后校”、“厂校一家”的办学特色。学院把加强校企合作作为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开展高职教育思想大讨论,查找问题,明辨思路,与多家企业联手打造示范高职校企合作共赢的特色品牌,有效解决了校企合作中“合多作少”、一头热”、“短期效应”等共性问题,特色鲜明,成效显著。顶层设计合作模型 制度保障运行效果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0年,前身是隶属于机械行业的国家级重点中专———咸阳机器制造学校。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制建院,2008年跻身百所国家示范性高职立项建设院校行列。2010年陕西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并入,使学院规模居西北地区首位、师资力量更加雄厚。学院坚持“诚信为上、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理念,以市场导向为基础,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共赢共进平台,先后为社会培育了7万余名“用得上、留得住、下得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训各类在岗职工上万人,为西部地区,特别是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被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高技能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为推进示范院校建设,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在实践探索中初步形成了符合学院实际,体现企业需求,突出合作特色的陕工职院“校企合作概念模型”。概括为:五环联动,技能实训成系统;工学六合,素质教育凸实绩;十种模式,实践检验特色明;深度合作,双向互动责任清;四方受益,强技博能树品牌。 具体内涵是:以学院和企业作为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融合的双向辐射线,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过程;由校内实验室、综合实训基地、工业技术实训中心、校办实习工厂、校外实习基地组成实践训练的五大环节,相对独立,互补互促,阶梯上升,强化提高,体现由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到顶岗实习阶段的认知递进规律,形成校企共建、共享、共用型开放式管理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仅可完成学生的技能培养,还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竞争力及职业道德等,做到“工学六融合”,体现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在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总结凝练成十种比较成熟的校企合作示范模式,并积极推进,为社会培养业务精、技能强、素质高的实用性人才,最终达到使学校、企业、家长、学生四方受益。 为确保校企合作模型规范运行,学院与合作企业建立了完善的保障机制,制订了《关于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关于加强校企合作工作的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领导小组,设有校企合作处,专人负责,职责明确。各二级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实施小组,具体负责合作的组织运行。合作企业也成立了专门机构,做到了人员、经费、职责、考核、奖惩五落实。 在这一模型的指导下,有600多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与学院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每年提供数以千计的工作岗位;学院拥有54个装备齐全的综合性实验室、55个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分布在各二级学院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供了动手实践的平台;装备精良的工业技术实训中心,可同时接纳600名学生实习,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提供了平台;实施企业化管理的校办工厂(咸阳机床厂),具有很强的生产经营和产品研发能力,其主导产品工具磨床畅销国内外市场,同时可接纳400名学生进行生产实习,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操作的平台。8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企业联合共建,成为学生顶岗实习的练武之地。 学院依托雄厚的行业基础,与企业紧密结合,多层次推进校企合作,合作单位遍布西北五省区。陕西省内3大国家级开发区、8大制造业龙头企业和全国500余家机械工业联合会会员企业均与学院建立了形式多样的联系,7万余名毕业生就业岗位和服务领域为学院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搭建了不断拓展的桥梁。学院以89个校外实习基地为纽带,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开发教材,企业提供部分教师和仪器设备、场所及教学软件,学院为企业提供科研与技术服务、员工培训,形成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动态运行、有序发展”的合作态势,基本实现了产业与教育的异质融通,发挥了较强的协同效应。十种校企合作模式贴近专业体现特色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基于岗位(群)目标导向型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是为满足企业人才质量需要而进行的可以效仿的实践教学的一种样式,是在为社会教育和培训合格劳动者的目标下开展的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合作的模拟样式。通过这些样式,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技能,促进企业与学院毕业生之间双向选择,最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学院办学社会效益,探索出了十种“校企合作”模式。 厂校一体化模式 早在学院创建之初,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建立了校办实习工厂———咸阳机床厂,明确了“既出产品、又育人才”和“以产促教、以教促产”的功能定位。目前校办实习工厂有职工480多人,拥有与学院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规格匹配的产品系列及经营方式,是全国机械行业精密工具磨床定点生产厂,生产有五大系列二十多个品种的精密工具磨床,年产量600余台,销售占全国同类机床市场份额40%,多个产品远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提供25个工种、300个实训岗位,每天可满足600名学生从事生产性实训及顶岗实习,形成了“前校后厂”的办学格局和“校厂一体、产教并举、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 校办工厂按照学院的教学要求,认真组织生产和实训,“实训室-车间、教师-师傅、学生-学徒、实习-生产、作品-产品”有效融通,以实际生产项目为案例,按照工厂实际生产流程,采取“立足行业、依托企业、结合生产、针对岗位、按需施教”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接受封闭式强化训练,熟练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社会竞争力。 职教集团模式 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过程中,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道路,充分吸引企业力量参与学院示范建设,努力开创校企双赢局面。在陕西省教育厅和省机械行业管理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学院牵头联合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中船重工第十二研究所、陕西省机械研究院、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等陕西省内外11所职业院校、4家科研院所和14个大中型骨干企业,于2009年3月组建成立了“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按照“平等、合作、创新、共赢”的思路组建,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校企“双赢”为基本准则,依靠企业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组建职教集团不仅有助于实现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为城乡、校际、校企之间的全方位合作提供平台,同时还促进了学院在招生、就业、教学和技能鉴定四个方面实现“一体化”,提升了高职教育发展质量,提升了学院毕业生的市场品牌,带动了陕西省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方向发展。 订单培养模式 学院充分利用装备精良的实验设施,先后与宝鸡众喜水泥有限公司、西安安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西安铭创公司、人人乐商业集团、福建信通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开设了“众喜班”、“安松班”、“蒲公英班”、“连销经营”、“仓储配送”等6个“企业冠名订单班”,有在校学生近300余名。宝鸡众喜水泥有限公司还给“众喜班”学生每人每年提供2000元的助学金,总额达70多万元。企业以订单的形式向学校提供人才培养标准,校企合作制订培养方案,课程设计中融入企业特色文化,人才培养标准适合企业生产需求,学校负责实施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企业的技术骨干人员与学校的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针对性培养适合该企业需求的员工,学生毕业后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直接和企业签订就业协议。 顶岗实习模式 学院在多家大中型企业设立顶岗实习基地,在教学的末期阶段,安排学生到企业的具体岗位,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进行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学生先后在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富士康(太原)科技工业园、日本电产科宝有限公司、北戴河幸运国际酒店、西安人人乐超市有限公司、咸阳金山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为期3至6个月的顶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通过积极探索,重点解决了顶岗实习选择企业难、顶岗实习过程管理难、顶岗实习考核评价难等3大重点难题,形成了规范的顶岗实习模式,建立了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被众多同类学校借鉴学习,发挥了示范院校的辐射带动作用。 “工学交替”模式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咸阳机器制造学校在1964~1969年,就在全校成功地推行了工学交替的合作模式,即“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在校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结合”。学生“半工”期间的工种分别定为装配钳工、修理钳工和工具钳工,岗位分布在装配车间、机修车间和工具车间。学生“半工”期间由学校为其指定“师傅”,全过程负责指导学生的技能训练。这些学生在校就培养出良好的职业素养,且操作技能又非常强,走上工作岗位无需“试用期”就能胜任工作,很快成为企业的高技能人才。 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 校企双方以实习为基础,学校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实习使技能得到培训提高,企业从实习中加深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了解,优选毕业生直接从实习岗位进入企业工作,使实习与就业融为一体。2009年2月到8月,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与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合作,150名学生参加了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43人被法士特录用。数控设备应用与维修专业92名学生赴东莞市华荣科技技术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优秀率达到90%以上,其中32名学生被实习公司直接录用。 科研攻关模式 其特点是合作面向高新技术企业、合资独资企业、国营私营企业等,采用校企合作、项目负责、教师实施的形式进行技术开发、科研攻关,完成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数控工程学院吴勤宝教授与校办工厂合作,完成了“双摆线钢球减速器散热问题及标准化的研究”项目的研究,在双摆线钢球减速器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该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数控工程学院祝战科高级工程师主持完成了咸阳非金属矿研究设计院“CC2000冲击式超细粉碎设备部分关键件的数控加工工艺设计与制造”科研协作项目。该协作项目是科技部“十一五”重大项目“CC2000冲击式超细粉碎设备”子课题,主要协作完成超细粉碎设备关键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分析制定并制造出样件,提供整套中文加工工艺分析文件,为该设备产业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合作培养模式 学校利用寒暑假,把教师送到企业,具体从事企业的各项活动,强化技能,提高素质,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企业选派在职职工到学校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提高性的知识或技能的培训(员工短期委培和半工半读)。近3年,学院先后为企业培训职工2170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人数达5339名;带动和辐射周边12所高职院校和18家厂矿企业,完成了对学生、在职和下岗职工、农民工进行技能和再就业、岗前培训的任务。电气工程学院利用假期,先后有26位教师与12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到企业见习锻炼。纺织染化学院为陕西风轮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渭南鑫汇纺织有限公司、金泰纺织有限公司、浙江东海翔公司、江阴福汇纺织有限公司、雅戈尔纺织有限公司等12家纺织企业进行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纺织高级工及技师培训,培训人次达2000人以上,鉴定中级工和高级工3000人次;材料工程学院为维美德西安造纸机械有限公司10名铆焊工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技能培训,为陕柴重工培训电焊工65名。 联合共建模式 主要包括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实训基地等。校企联手专业建设是由企业行业专家与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承担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专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制订、专业实训设施设备建设、教学内容与教材开发、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职责;共建课程主要是合作开发新课程,合作开展课程内容改革等;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实训基地是指由学校提供场地与师资,企业提供资金、设施设备与技术人员,共同建立生产实习基地。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和学校的实习学生进入基地学习,企业在基地生产产品,校企双方最终实现利益共享。材料工程学院与中铸协、陕柴重工、维美德西安造纸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冰轮集团等单位联合,合作完成了“352”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院与陕西省机械研究院合作,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粉末冶金分会、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粉末冶金分会的协助下,联合开办了全国首家高职高专粉末冶金技术专业。校企共同进行市场调研、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形成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电气工程学院与西安宏源,西玛电机(集团)公司等十多家企业加强合作,联合开发课程标准,已建成8门课程标准、6门院级以上精品课程;信息工程学院与华三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博创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H3C网络学院,引入H3C网络工程师认证和嵌入式工程师认证;物流管理学院校企共建淘宝创业实训基地,共同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电气工程学院与上海英集斯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共建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 项目主导模式 主要是以项目为纽带,校企联合开展工作。如数控工程学院与陕西扶龙机电制造有限公司签订协议,设立了“扶龙机电奖励基金”,由扶龙机电公司每年出资5000元人民币奖励数控工程专业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材料工程学院与中国铸造协会、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同立项,开发完成了高职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标准》。通过项目的合作实施,深化了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校企合作运行良好 成效显著特色凸显 为了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数十年不懈致力于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探索。近年来,学院紧紧围绕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中心任务,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突破口,探索建立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良性机制,不仅增强了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也推动教学改革更贴近学生,同时,也有效整合社会资源,联合搭建了高技能人才培养开放式平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创新 学院与联姻企业密切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了多样化、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有机融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形成了“工学六融合”的全院人才培养通用模式,呈现出4个鲜明特点,即企业参与育人的全过程;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知识教育与能力、素质训练的同步性;注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学院加强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和特色教材建设,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和双师素质、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先后建成教育部精品专业1个,教育部高职高专教改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两年制”教改试点专业2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3个,省级重点专业7个。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优秀教材6种,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 推动了顶岗实习工作 校企合作使学院毕业生全员顶岗实习落在实处,从量上和质上保证了合作企业对学院毕业生顶岗实习的支撑。全院毕业生顶岗实习率达到100%,时间均在半年以上。2009届3578名毕业生分布在全国12省(自治区)100余个企事业单位开展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其中合作企业接收实习学生2009年为6561人月;接收就业学生数2009年达到2018人。 促进了“双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2008-2009年度,学院共选派131人次专业教师到43家合作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从合作企业聘请兼职教师100名,兼职教师共承担教学任务12298学时。目前学院拥有省级以上劳模、优秀教师45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多人入围教育部和陕西省高职教育专家库。近年来,承担省级以上教科研项目90项,公开发表教研、科研论文1200篇,140篇获得省、部级优秀论文奖;担任主编或主审的教材260本,出版高职理论学术专著2部。 促进了科研推广工作 学院每年投入40万元科研基金,用于学院自选科研项目。近年来,学院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4项,其中承担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0项,产业化培育项目3项,横向科研项目5项,自选科研项目56项,已经通过结题验收26项,在研项目48项,不少项目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阶段性成果。其中“XYJ-2015数控阀芯槽及倒角专用磨床研制”项目,获2009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一种新型摆线钢球减速器”和“无加紧变形的磨床夹紧机构”以及“多功能安全帽”、“一种眼睛与耳机的连接装置”等,先后获得实用技术新型专利。 提升了学院社会服务能力 通过推进校企合作,学院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被确定为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管理办公室”附设单位、陕西省“人人技能工程”实施单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咸阳培训中心”、“中央财政支持奖励的职业教育区域综合性数控基地”牵头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的“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教育部确定的“信息技术及应用远程培训教育工程培训基地”、陕西省“模具人才教育培训中心”、“机械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学院与澳大利亚TAFE学院联合建立了以数控技术(CNC)、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等高新技术培训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技术培训基地;与北航海尔软件公司联合成立了“CNC-CAD/CAM教育培训中心”。被教育部列为“全国数控技术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单位。 作为示范院校建设单位,学院注重与职业院校的对口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商洛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眉县职教中心、西安航天工业学校等14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校际合作协议。进一步发挥优质办学资源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加强与兄弟院校间的合作交流,促进了学校及区域间高等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3年来先后培训中职教师630余名。 促进了毕业生工作 校企合作使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有了强大的支撑平台;通过学生到企业去实践锻炼,特别是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使企业对学生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加深了印象;学生也初步熟悉了企业环境、企业文化、企业生产环节,缩短了就业适应期,减少了企业再培训的成本,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力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提高了毕业生就业质量。目前,学院已与440多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固的用人合作关系,就业面覆盖机械制造、航天航空、石油化工、轻工纺织等多个行业和领域,就业地域扩展到全国29个省市。毕业生以其优良的素质、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和娴熟的职业岗位技能赢得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毕业生就业率近3年平均为97%以上,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多次被省教育厅授予“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示范创新立标杆 推广应用树品牌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成果,尤其是“厂校一体化”和“工业技术中心”的设置与运行管理,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具有示范推广价值。 构建形成了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具有学院核心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技能训练支撑体系。 学院面向装备制造业人才需求共开设23个相关专业。承担国家示范院校建设任务后,学院率先提出了“打造新时期中国工业的能工巧匠”的口号,并着力“锻造拥有大学文化的能工巧匠”。为此,学院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由校内实验室、综合实训基地、工业技术实训中心、校办实习工厂、校外实习基地组成实践训练的五大环节,学生可以由实验室的感性体验,到综合实训室的模拟训练,再到工业中心的“小试牛刀”,最终到校办工厂的岗位实战,自成系统,符合认知规律,成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坚实平台,对学院骨干专业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也成为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坚强支柱,为以专业建设为龙头的示范院校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新建成的工业技术中心,可同时接纳600名学生进行实习,装备各类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1000多台,设有数控技术、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和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教学实训设施,拥有车、铣、钻、镗等数控机床及加工中心等一大批高技术含量的先进设备,是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教育基地。 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厂校一体化模式、职教集团模式、项目主导模式、科研攻关模式等多种互惠合作模式,符合学院实际,切近高职教育规律,具有示范效应。 企业、学校、学生3个利益主体共赢,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也是促进其稳定发展的有效机制。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办学理念、办学传统、师资力量、实训条件凝练的“厂校一体化”模式、职教集团模式、项目引导模式等校企合作模式,不仅特色鲜明,也在实践中得以扎实推进,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示范院校建设以来,学院先后接待省内外高职院校学习交流80多次,校企合作模式不但得到大家的肯定,而且也在同类院校得到示范推广。 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校企合作概念模型,全面阐释了具有学院鲜明特色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具有创新性和示范性。 概念模型是介于实体模型和数学模型之间的基本模型,即通过对研究对象系统的分析与抽象使之简约化。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探索中形成的“五环联动、工学六合、十种模式运作、校企深度合作、四方主体受益”的合作模型,既包含了成系统的实践训练体系,又包含了成系统的素质教育体系,还包含了合作的形式、制度、组织运行框架及合作的最终目标,是一个系统完整、结构紧凑、便于操作的合作模型,在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缺少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情况下,弥补了空缺,形成了特色,不但具有创新性,而且具有较强的应用推广价值,走出一条适合学院发展的具有前瞻性、开创性和鲜活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