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新学院成立引发的话题。在一场大雨来临之前,众泰汽车学院作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第12个二级学院正式挂牌成立了。
人情PK需求
与很多校企合作一样,众泰汽车学院也复制了这样一个经典的“诞生模式”:朋友介绍——领导相识——双方合作——结出硕果。对此王振洪并不讳言。他说,今年“两会”期间亮相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要“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这令职业教育界人士眼前一亮。但它也表明,现在的校企合作还处于法律真空期,企业没有这方面的义务。因此很多校企合作都带有鲜明的“领导烙印”,合作成功始于领导的努力,但领导一更替就可能会使这种合作由盛而衰,甚至戛然而止,人情因素不可小觑。不过他也认为,基于人情的校企合作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本质基础还应该是双方的需求。
金职院机电工程学院的校企合作历程似乎也佐证了这种观点。“那还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我们为一家关系很好的企业招了一个订单班,大概30多名学生。”副院长戴素江对此记忆犹新。她说,学生毕业后如约去了企业,但一年过后只留下两人。这一变故也让一度处于“蜜月期”的校企双方关系迅速降温,至今都没有恢复,而进一步的合作更是无从谈起。与之相对的是,2006年机电工程学院由于新设了电动工具专业,所以想找几家企业开展合作,但结局无一例外——企业热情接待,但谈到具体合作却难以深入。戴素江说,直到有毕业生在上述企业扎下根后,情况才慢慢好转。如今局面则倒过来了,是企业追着学院谈合作。
争还是不争
作为一家民营上市企业,众泰控股集团的校企合作历史并不长。董事长吴建中坦言,从2008年开始才与永康当地的部分中职学校有些合作,但企业会在这条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此次成立众泰汽车学院,企业更是一下子拿出了近50万元的实训设备,今年暑期还将接纳首批150名众泰汽车学院的毕业生进企业培训、实习和就业。虽然是生意人,吴建中却不愿意算成立众泰汽车学院这笔经济账。在他看来,如果纠结于眼前利益,那么这样的校企合作肯定不会长久。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也提出今后众泰汽车学院可采取类似“校企股份合作”等模式,使校企双方明晰办学的投入与产出,调动办学积极性。
退休后又返聘的教授级高工陈德俊对校企合作感触最深。从2001年调入金职院起,他就不停地在学院与企业之间来回奔波。仅浙江四方集团公司一家企业,他就立了20多个科研项目。2007年,由他领衔、包括4名企业员工在内的11人团队更是一举拿到了省科技厅工程农业重大专项立项,科研经费达120万元。这在全省高职院校中还是首次。陈德俊说,为什么与四方集团公司的合作能坚持近10年?就是因为在双方的合作中,让企业、学校、教师、学生都从中获益,形成了一个共赢的局面:企业能不断推出新产品,学校多了一个合作伙伴,教师从科研中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学生则找到了很好的实训基地和潜在的就业岗位。如果在各种利益上大家争来争去,那么合作恐怕就很难深入下去了。
“块状合作”
在谈及与众泰控股集团的未来合作时,王振洪提出了一个“块状合作”的新概念。他说,经过多年努力学院在校企合作上已经建立3个层次的合作:一是一般型,合作局限于学生实习、见习、推荐就业等方面,不发生经费或项目的往来,这样的校企关系好比是“熟人”,目前共有700多家;二是紧密型,合作拓展到订单培养、联合招生、产学结合、科研合作、多元办学、师资共享等,关系从“熟人”上升为“邻居”,目前有230多家;三是示范型,就是选择学校周边的企业建立“校外教学工厂”,具有稳定的教学车间与指导师傅,能批量接收学生实训乃至顶岗实习,并承担一定课时的课程教学,这种教学化的校外基地称之为“示范性校外基地”,目前有70家。而未来的块状合作,则通过拉长校企合作的线,扩大校企合作的面,增多双方的接触点,从而增强彼此的相互依赖度,使校企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共同体,使双方成为“一家人”。
“众泰汽车学院成立当天,众泰集团看中了我们4名担当礼仪小姐的应届毕业生,准备招聘她们为员工。”王振洪说,这点让他感触很深,未来金职院不仅要为企业培养汽车类人才,也要为他们培养礼仪小姐、文秘和园林养护工等。众泰集团产业线长,全国分布点广,人才需求量大,而金职院是一所地方综合院校,有这方面的优势,就要尽可能利用好,全方位服务于企业。众泰集团董事长吴建中也提出,校企合作不仅是“结果”的合作,更应该是“过程”的合作,双方要形成积极互利的关系,使彼此的各种资源呈现“倍增效应”。他说,校企合作其实就像夫妻在一块儿生活,不懂得谦让以及照顾对方的利益,没有全身心的投入与付出,不把对方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那么就不可能有完美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