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毕业日期临近,提升就业率成了各高校疲于奔命的头等大事。而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王英并不为就业率犯愁,因为眼下正有好几家企业围着她要毕业生,但令她头痛的是,今年的毕业生“订单”已经签完,于是企业便开始预订明年的毕业生。  “我们的学生以学校和企业为‘双师’,大力开展‘融入式’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强化实践环节,学生培养紧贴企业、行业需求,职业能力较强,因此很受欢迎。”王英说。   校企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  作为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之一,该校在多年的职业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深层次的产、学、研结合,学院各专业建立了由来自行业、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有关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学院人才培养、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全院各专业已分别与奇瑞汽车、芜湖港、鑫龙电器、恒升重机、蒙牛乳业、中国人寿、中国联通等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奇瑞班”就是在这种培养理念下诞生的。2005年创立的“奇瑞班”成为校企紧密融合的信号,奇瑞汽车公司结合企业发展需求,与学校共同研究课程设置,企业高管和专技人员参与授课,定向培养,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参观考察机会,毕业后双向选择,但优先向奇瑞公司输送。迄今已开设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应用技术、数控技术、模具、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等专业,培养了5届1200多名学生。  随后,“鑫龙班”、“蒙牛班”、“港口班”、“恒升班”、“人寿班”等陆续诞生。学院制定办法,在《校企合作协议》框架下,学院教学资源无偿为紧密型合作企业提供服务,实现资源共享。目前,与学院合作企业数已达375家,合作领域也不断扩大。几年来,合作企业向学院捐赠了价值近500万元的设备和耗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心。  院教务处处长刘永向记者介绍,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让学生获得最直接有效的职业岗位经验和知识,实现从学校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从模拟岗位到实际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从而真正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职业教育立足于发掘自身优势  “我们现在追求的不是简单的就业率,而是提升就业质量、层次,为学生开拓广泛的发展空间。”王英说。  今年即将毕业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潘天雷是“奇瑞班”学员。在他看来,“奇瑞班”的学习和在奇瑞公司实习的经历为他走上工作岗位做了很好的铺垫,“对企业的工作环境我们比较熟悉,同一个岗位上我们适应期比外来招聘的学员短,现在生产线上设备出现的常见问题,我也可以解决。”毕业时,他还拿到了国家计算机二级证书和高级维修电工证书,为就业增加了砝码。除了奇瑞,江森云鹤汽车座椅公司等几家企业也向他抛来了橄榄枝,结合自己的兴趣、发展,小潘最后选择了与江森签约。  “‘奇瑞班’建立之初企业与校方就达成了共识:不只是为奇瑞培养人才,而且是为中国汽车行业培养人才。”刘永告诉记者,与企业合作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强、行业适用性高,受到了企业青睐,“奇瑞班”为奇瑞及其子公司,为开发区乃至全国汽车行业输送了大批适用人才。  学校去年对在奇瑞工作的毕业生进行了统计,“奇瑞班”的毕业生30%走上了管理岗位,2007年毕业进入奇瑞公司的学生武功长,不到1年时间就从一线工人成长为车间工段长。而奇瑞公司去年对包括敬业精神、岗位技能、团队协作精神、专业知识能力等8个指标开展的测评,也显示出“奇瑞班”走出的学生比外来招聘员工高出近30%。这可以说是对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最好的反馈。  “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团队意识、诚信意识、协作精神和敬业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对毕业生的就业乃至其终身的职业生涯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刘永说。  院党委副书记袁龙喜说:“最让我们自豪的,不是学校的高就业率,而是我们的学生走上岗位都是骨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