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切实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的合作机制,是职教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近些年特别是成功入选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院校以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更新教育理念,大力加强教育改革,特别是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方面加大了建设力度,使得学校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顶岗实习、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创新发展,学院的办学更贴近市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院通过校企互动,既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并输送优秀人才,又可促进了学生的就业,实现了学校、企业及学生的多方共赢。学院开展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指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2007年,武汉船院与美国著名软件公司ORACLE(甲骨文)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培养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在开设的软件技术专业(数据库方向)中,嵌入ORACLE(甲骨文)公司专有知识产权的高端数据库管理技术,培养符合大型企业数据库管理需要的专门人才。该专业招生情况十分火爆,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青睐。该院还与全球最大的网络公司——思科网络公司达成了合作办学意向,思科网络公司赠送该院13万美元的教学仪器、教学软件及教材,由思科网络公司派技术骨干为学院培训教师,学院网络专业学生经过培训后将通过全国认证。 该院还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建工作站,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如2008年,由中国最大的民营船舶设计公司——上海佳豪船舶设计公司与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组建了“上海佳豪 武汉船院”船舶生产设计工作站,专业设计公司注资在高职院校建立工作站,设计公司看中的是学院优质的人才资源,学院看中的是直接参与企业生产设计的真实的教学平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真实的生产设计训练,能真正做到从学校到岗位的零距离。由36名师生组成的设计团队,在佳豪公司的指导下上半年已完成了南通中远船务350人生活驳船2000张图纸的设计任务”,完成了1080 TEU 标准集装箱船上层建筑设计和1200吨铺管船设计两个项目,目前,该工作站又承担了35000DW7散货船和80007多用途散货船的设计任务。 二、订单式培养模式 武汉船院积极与企业合作,进一步深入开展订单式培养的校企合作项目,受到企业的欢迎和好评。如武汉船院与中海国际船舶管理公司、青岛兴亚船务(原青岛万邦)船务公司、中国大连国际合作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鑫裕盛船舶管理有限公司等有关单位进行校企合作,已经连续开办了四届海员班,成为学院工学结合的亮点之一,获得了圆满的成功。学院与华工激光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开办第二届“华工激光班”,与深圳欧姆电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组建“欧姆电子班”,与湖北最大的民营企业九州通集团公司合作订单培养 “九州通班”,培养会计及物流人才,与武汉瑞能机械工程技术公司合作开办了“武汉瑞能·武汉船院订单班”,培养设备监造专业人才。 三、顶岗实习工作模式 武汉船院还积极推进顶岗实习工作。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工作,效果比模拟实训室更好,而且提前接触本专业工作,拓宽知识面,增强感性认识,培养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对学生就业大有好处。据用人单位反映,经过顶岗实习的学生,很好地实现了零距离上岗的目标,工作技能扎实,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如武汉船院与深圳富仕康集团公司、上海沪东船舶劳务有限公司、大连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武汉苏宁电器有限公司等数十家企业签定顶岗实习协议,顶岗实习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形成了良好社会效应,得到了学生、企业的一致好评。 四、校企交流双赢模式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一方面从企业聘请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作为学校兼职教师,作为学校专业委员会委员,与学校的骨干教师建立一支专业教学团队,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进行课程体系开发,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教材,为校方生产性实训室建设提供指导,服务轮机工程等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入及专业群。另一方面,学院还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技术革新与攻关、与新课程相配套的实训设备、实训平台的研发制作,并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服务,参与企业研发工作,为企业和学校解决实际问题,推进成果在生产服务和教学实训领域的应用。学院鼓励专业骨干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应用技术项目开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如该院教师参与了宜昌船舶柴油机有限公司S35MC低速柴油机钳、管、电一体化装配工艺技术报告的撰写,对其技术改革进行研究,获得了企业的好评。 在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模式中我们体会到,多元校企合作的模式是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在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就能保证高职院校不断蓬勃发展,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孙菲 王泉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