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潘光)记者近日见到师亮时,他正坐在司机驾驶位上学习开火车。这位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生感慨地说,以前在黑板上“开”火车,“开”起来太难了,现在坐在真车上学习,毕业后很快就能直接上岗工作了。师亮的进步得益于学校与10余家企业开展的校企合作,为了培养新型动车司机和掌握现代操作维修技术的乘务员,武汉铁路职院要求学生除了具备相应的知识外,还必须通过企业实践掌握技能后才能上岗。 记者在湖北采访时了解到,与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一样,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已成为高职院校的自觉行动。校企合作,作为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体制保障和机制创新,在职业教育明确办学定位、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明确了经济发展的急需专业 “跟着铁路转,联合铁路办,帮助铁路干,乘势谋发展”是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提出的响亮口号。 在铁路企业、地铁集团以及轨道技术研究院等十多家单位的共同参与下,学院根据轨道交通的发展需要合作办学,依据企业意见设定专业和规模,形成了完整的铁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按照铁路的实际需要,学院优化了专业布局,在原有34个专业中确定了优先发展的19个专业,巩固了铁道交通运营、铁道通信信号、铁道工程三大特色专业群;率先申办了高速动车组驾驶、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高速铁路工程及维护技术专业,办学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学院以企业为主开发教学计划,以学校为主实施教学过程,合作企业参与加强实训教学。近年来,学院联合企业将实训基地建到校内,合作建立了50多个基地,获得了包括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在内,价值2100万元的实训设备。“校企合作如同是职教改革发展的火车头,把握好机车,整个列车就跑起来了。”院长张玲形象地概括。 记者点评:有了明确的专业服务领域,才能知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有了准确的人才规格和要求,才能知道设计怎样的教育过程。 找准了职教人才的培养定位 “一些高职院校往往找不到对高技能人才的准确定位,仍是强调学科型教育,沿用本科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人才的区分只是在学历层次上,而不是在岗位能力上。面向行业的校企合作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湖北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委员会副秘书长刘义对记者说。 在与船舶企业的合作中,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船舶行业的岗位能力体系,在船舶制造以及维修的整体设计、生产工艺设计、生产操作三部分中,找到了高职人才的准确定位,即生产工艺设计人才。 这类人才是把船体结构整体设计转换为船舶制造顺序的岗位人才,船体结构怎样安装、吊装,怎样翻身、合拢,这是学科人才做不了或不愿做的人才岗位。教师按照工作过程的本身开展教学创新,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需求。 院长刘民钢说,要提高高职人才的岗位适应性,必须有标准,否则就谈不到适应。这个标准,不是高等文化,而是岗位高素质。校企合作,使我们明确了行业的岗位能力体系,找到了高职培养目标的准确方向,避免了人才培养上的盲目性。 据介绍,校企合作也引导和带动了教学改革,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学院以职业标准为导向,对教学内容有删有增、达到必需够用,对知识有减有加、满足能力要求,在程度上有浅有深,符合能力标准。 一些教师深有感触地说,打破学科界限,以工作任务确定课程体系,让学生“学”的是“工”的本领,工学才能有机结合。 记者点评:只有按照技能型人才的岗位体系,才能找准职教人才的培养定位;知道了人才在岗位上需要做什么事,才能教给他相应的本领和知识。 锻造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年轻教师卢永全到重工有限公司实践期间,与企业员工一起做大桥钢结构的施工设计,对施工工艺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他的另一个重要收获是,现在再讲工程力学课,不像以前那样空洞了,生动的实际案例引起了学生极高的学习兴趣。与卢永全一样,学院每年都有一批专业课教师走进企业,丰富实践经验,目前,学院“双师”素质的教师有150人,占到专业课教师总数的50%以上。学校还从合作企业聘请了160多名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承担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形成了一支“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 与企业合作,使学校便于发现企业有待完善的生产技术和需要提高的技术水平,开展应用性科技服务,克服“围墙”里办职教的弊端。近年来,武汉交通职院与城市交通管理研究所进行科研合作后,“瓶颈路口交通改善”和“交通信号设置问题”两个项目的研究成果已被纳入到武汉“十一五”规划中。 武汉船舶职院与上海佳豪船舶设计公司共同组建船舶生产设计工作站,直接承担船舶生产企业的工艺设计任务,已经成功完成了两条船几千张图纸的生产工艺设计。工作站站长、船舶工程系高级工程师李庆宁介绍说,目前的教科书,只讲到20米长的船舶工艺设计,而工作站已经做到了160米长的万吨轮,学院为设计公司提供人才资源,企业为学院提供真实的教学平台以及价值几百万元的世界一流的工作软件,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真实的生产设计训练,能真正做到从学校到岗位的零距离。 记者点评:为什么许多学校感到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企业不知道学校能为企业做什么。合作要达到互利互惠,不仅要体现在办学的结果上,还要体现在生产过程中。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10日第2版(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孙菲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