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立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始终瞄准建设市场和建筑企业,坚持依托行业办学,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 一、校企合作,建立互利互惠、互动双赢的良好机制 1.产学结合,推进专业建设 2001年以来,学院已与200多家企业和用人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企业把生产第一线对高职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反馈到学校,并及时提供企业用人信息,及时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明确要求,有力地推进了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2002年以来,学院改造了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技术、工程造价等老专业,整合机电安装类专业3个,增设了道路与桥梁工程、给水与排水工程、工程监理、智能建筑、物业管理等8个新专业,较好地适应了市场需求变化,使专业结构更趋合理,特色更加鲜明。 为了及时反馈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情况,学院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与企业合作,进行毕业生上岗表现的年度调研,举办不同规模的校企合作研讨会,广泛听取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2.产学结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学院与企业合作,切实加强对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一是有计划地派遣青年教师到对口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培养“双师”素质。二是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科研及科技项目研发和推广工作,在科技研发推广和技术服务中丰富和发展基础理论,提高业务能力。三是有目的地让青年教师承担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施工、设计任务,并承担企业或地方的规划及生产设计任务。目前,学院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已达73%,部分专业达80%,这是保证学院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 在产学结合中,学院聘请了一批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建立了一支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仅2005年,学院就从区内外企业技术人员和同类高校中聘任了35名兼职教师,并制定了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目前,学院兼职教师已占专业课教师与实践课指导教师总数的25.6%。 3.产学结合,促进实训教学基地建设 学院坚持把实训教学基地作为打造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平台,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条件。学院与企业在产学合作中本着“合作共建、互利互惠”的原则与70多家企业签署协议,建立了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些企业包括内蒙古第三建筑公司、内蒙古第二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建景图文设计有限公司、内蒙古新雅装饰公司等。这些校外实训教学基地已成为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实训、提高实践技能的有力保证。学院现有建筑面积为16 458.8平方米的实习实训大楼,实验、实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4 000万元。在有关企业的帮助和支持下,学院能够开展实验、实训、演练、模拟仿真等多种形式的专业技能训练,对行业技术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实训大楼内设有 81个配置先进的专业实验室、实训室,可进行建筑施工、土建(市政)材料、工程测量、装饰技术、供热、通风、给排水、机电等专业的实验、实训。各专业实验、实训教学内容以及仪器设备配置除了确保专业培养计划要求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实训项目的开出率和分组率外,还可结合建筑业在技术、材料、设备及标准、规范等方面的发展,增加了相应的技能训练内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大部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在教学总量中占45%以上。目前,学院实训中心已成为自治区高校中功能较齐全、仪器设备先进、具有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实验实训教学中心。 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就业 1.实施“零距离”上岗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学院坚持从高职教育特点和自身实际出发,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构建和实施了“2+0.5十0.5”或“2+1”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三年制建筑类高职教育中,用2学年进行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学,0.5学年或1学年集中进行顶岗实训。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的身份是实习技术员或工长,由企业管理,教U币定期集中指导,实习成绩企业考核占75%。在毕业设计 (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中,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不少于30%,他们直接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评判,并依据企业岗位标准参与毕业生的岗前实训考核。此模式遵循了高职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实施过程中,学院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专业课程普遍采用贴近企业实际的施工现场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讲边练,突出了学生顶岗能力的培养;根据岗位能力要求,重构了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密切了校企合作,促进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顶岗”能力,实现了“零距离”上岗。目前,学院已经有16个专业采用了这一模式,且此模式以其创新性、实用性和显著的人才培养效益获得2005年度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与企业合作,形成“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就业工作模式 学院充分利用在与建筑企事业单位产学合作中建立的密切联系,坚持每年举行一次大型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不定期召开与中小型企业的供需见面会,同时安排专门人员在全区范围内走访用人单位。以行业对口培训和合作办学为纽带,逐渐形成了以呼市地区为中心,向西沿包头——鄂尔多斯——临河——乌海——阿拉善,向东纵贯赤峰——通辽——兴安盟——海拉尔,向北穿越集宁——锡盟——二连浩特等地的“一点三线”就业市场格局。从点到线,以线带面,形成了辐射全区的就业市场,实现了产学合作就业。我们与区内外600多家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2003年以来,学院积极向区外拓展就业市场,与中建二局、中建六局、西北工程局、中铁六局等区外建筑企业以及江苏、上海、深圳、海南等地的建筑企业建立了就业联系。从学院近几年高职毕业生的整体情况看,他们普遍综合素质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强,踏实肯干,毕业前每人至少熟悉3~5个工种的操作技术,并持有岗位资格证书,就业后能够很快胜任三个以上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实现了“零距离”上岗的人才培养目标,受到企业的欢迎和社会的普遍认可。毕业生一次性签约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80%以上,2006年突破90%,年终就业率均为100%。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名列自治区高职高专院校之首。“出口畅”带动“入口旺”,学生报考率和新生报到率居高不下。 三、深化校企合作,尝试“订单式”培养 2003年,学院建筑学系、建筑工程系先后与内蒙古第二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和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内蒙古新雅建筑装饰工程公司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选拔2003级46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专业和31名建筑装饰施工技术专业学生,开展面向装饰施工技术管理和土建施工技术管理方面人员的“订单式”培养。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课程体系的构建,整合或增设了与土建二级建造师考核内容相适应的实用课程,开发了《建筑工程测量》、《建筑装饰构造》等3门情景教学课,《混凝土施工方案》等4项实训课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的实习实训环节主要在企业进行,由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学院专业教师共同指导。这部分学生于 2005年9月到相应公司顶岗实习, 2006年6月由企业和学院共同对他们进行了毕业考核。目前,77名学生已被派遣到内蒙古第二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和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内蒙古新雅建筑装饰工程公司工作。他们能很快胜任工作,得到了公司好评。 四、推行“双证书”制,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接轨 在人才培养上,学院贴紧行业,校企互动、产学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三个“对接”,即人才培养质量与职业技能及素质要求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对接,能力培养与工程技术应用要求对接。 学院充分利用校内设有的自治区建筑行业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企业行政管理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站等职业技能考核站点,大力开展建筑类初级管理岗位资格培训考证工作,有10多个专业实行了“双证书”制度,将职业资格考证培训纳入教学计划,将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纳入实训计划,通过专业技能考核检验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训成效,实现了学生技能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另外,充分发挥内蒙古建筑职工培训中心设在学院的优势,学院不断拓展培训服务职能,承担了全区建设行业瓦工、架子工、木工、抹灰工、钢筋工、机械操作工、油漆工等20多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以及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项目的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在全区建设行业职工继续教育和建筑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为学生参加各种执业资格考试、推行“双证书”制度创造了有利条件。每年的3月和12月,学院组织两次职业技能鉴定和岗位资格的系统培训和考核,开展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专业,其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 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