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妮(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430) 摘要:高职领域的校企合作,在合作企业与合作方式选择上,易走入“短期利益最大化”和“重复单一技能训练、轻视基础理论学习”的误区。校企合作中,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和学校的主体作用,以企业为职业教育的有效支撑,在明晰角色关系及其责任、义务基础上,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有效开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误区;短期利益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7)07-0040-03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从规模发展陆续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对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内涵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因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不同,校企合作内容也有着根本区别: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一般模式是学生真正介入企业生产一线;普通高等教育的校企合作是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介入企业的研发环节。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特色可以表现在区域和专业设置等层面,也可以反映在办学模式、服务对象与性质等方面,与教育观念、政策支持、国家国情、地域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校企合作模式,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企业能否真正参与及怎样参与职业教育,企业只有从教育中直接获利,才会主动支持教育,这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成功的经验;教育获得企业的认可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校企合作模式能否区别及怎样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体现高职特色、专业特色、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达到培养目标,彰显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和地位;校企合作模式能否解决及怎样解决高职教育中最核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校企合作模式能否体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达到培养目的。 一、国外成功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分析 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在发达国家更有着成功的经验,其中不乏政府行政介入的杰作,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一)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是在德国联邦政府行政介入下的校企合作教育,这种教育体制解决了培养模式中最核心的问题: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使学生完全可以实行“零距离就业”。“双元制”教育模式在德国的运作非常成功,被喻为德国二战后经济复苏的秘密武器。 (二)加拿大与美国的社区学院及其职业教育体系 社区学院及其职业教育体系是以企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校企合作教育,学校主动寻求企业合作,学校以企业专家制定的岗位能力为培养目标,学生在企业和学校的学习时间为1:1,是比较完美的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教育。 (三)澳大利亚国家资格框架AQF及以此为基础的TAFE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TAFE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是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国家为TAFE学院制定培训包,行业和企业参与TAFE学院办学的全过程,直接参与学校管理,并支持实训基地建设,负责教学质量评估等。校企紧密结合,互相依存,共同发展,合作达到了完美的效果。 国外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具体内容分析见表1。 二、校企合作容易进入的误区 在教育部人才水平评估工作强有力的引导和本身发展的需求驱动下,职业学校对校企合作有着强烈的愿望,各院校在校企合作的新体制、新机制、新办法等多方面开展了探讨和实践,但在加快取得成果的过程中,却在选择合作企业和合作方式上走人了两大误区。 (一)短期利益最大化 职业教育定位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除少数民办学校外,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属地方政府管辖,可以直接得到地方政府的财政资助,这与美国的社区学院教育模式很相似。但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职业院校从政府得到的资助往往是不均衡且不足的,这在以工科为主的职业学院尤为突出。在政府鼓励校企合作教育的大环境下,校企合作双方为快速取得对方支持而走人短期利益最大化的误区。 我国不少中小型企业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技术含量低,对技能型人才要求较低,这些企业之所以选择院校直接合作,大部分追求的是短期利益。职业院校在开发校企合作领域初期,为了和企业建立联系,取得企业的长期支持,一般会尽量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中断教学计划,将学生送往企业进行简单技能的生产,为繁忙的企业创造利润,在此期间,学校和企业一般不配备教师进行指导,学生进行的是简单重复的工作,系统学习得不到保证。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一般出现在资金比较缺乏和经验不足的新建学校,简单的合作使得学生变成了低层次的打工仔,学校将办学成本转嫁给企业。企业以赢利为根本目的,而教育以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两者追求的目标有很大的区别。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以校企合作为借口;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违背了教育的根本宗旨,对学生、教育和社会都是有害的。 (二)重单一技能训练、轻理论基础学习 高技能人才与一般技能型人才的根本区别在于:高技能人才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是智能型技能人才。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区别之一。 建立在职业分析基础上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强调“理论够用、注重技能”,这是高职能力培养体系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理论够用”的指导思想下,校企合作容易走人“重单一技能训练、轻理论基础学习”的误区。甚至有人认为,高职教育“理论上不去、技能下不来”,既然理论上不去,将技能下到技工是可以做到的,并以此作为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认为只有企业能锻炼学生的技能,将企业引入学校或将学生送进企业就可以达到培养目标,但生产中的企业多数只能让学生从事单一的技能训练;不可能满足学生在多个环节上的技能训练及素质发展要求,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往往没有严格的教育培养计划,更没有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忽视教育体系的建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具备单一技能,不具备完善的职业能力,没有发展后劲,更不可能有创新能力。 三、把握校企合作教育中的角色关系 校企合作并不是万能的,他只是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土壤,必须针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专业结构、学校实际情况,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模式,才能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发达国家成功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给予了我国多方面的启示。 (一)政府及学校是办学主体 在现代企业用工制度没有建立之前,企业希望政府为职业教育买单,摊薄企业人才资源成本。有的企业担心留不住所培养的人,不愿意主动介入职业教育,所以我国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一方面企业向政府提出技能型人才短缺已经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职业教育袖手旁观,自愿为职业教育长期提供无偿性实训条件的企业基本上是没有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的建立离不开企业的支持,要形成比较完善的自觉的校企合作关系,靠学校主动出击寻求企业合作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在制度方面给予引导,逐步构建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人民性”。政府的职能作用目前主要体现在资助和评估两方面,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各级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是当务之急,各级政府可以牵手企业组织制定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及考核体系,为校企合作建立制度和桥梁,促使企业主动介入职业教育,减轻职业教育寻求校企合作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企业介入职业教育的顾虑,谨防校企合作走人误区,使校企合作走向多方受益、和谐发展的局面。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环境下,高等职业学校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教学应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校内实训(仿真)基地可以为两者提供更灵活多变的结合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真正做到“理论够用注重技能”。学校作为办学主体,主动寻求企业合作,仍然是校企合作的主要途径,大胆尝试引进来(将企业引进校园来)和走出去(专业建设走进企业),才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二)企业是职业教育的坚强后盾 我国-职业教育目前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因为有企业的直接参与,几乎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企业对教育的鼎立相助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建立合乎企业需要的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可以解决职业教育对设备投入不足的问题。企业是职业教育的坚强后盾,是职业教育的最终归宿。 企业又是职业教育的受益者。订单式合作企业可以为自己的技术人员提供最直接的培训,学生因为非商业途径获得了企业的培训,而产生了对企业的归属感,实现了“零距离就业”,由此可以减轻企业岗前培训的各种压力,从而获得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企业参与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对于企业而言,也是其现代化成熟的标志。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专业领域的实际需求,研究和实践适合各职业(群)的有特色的、实用的、可操作的校企合作模式迫在眉睫。[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年回眸——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杜,2006. [2]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