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程红军
IT技术教育面对时代的挑战
几年前,IT在众多的人心中可能还是个难以把握的概念,可是今天,知识经济、网上生活、数字地球之类的字眼漫天飞。如今人们走进办公室,首先要做的就是打开电脑,连接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给我们生活的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快捷的信息交流、巨大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一个虚拟但又真实存在的世界等等,这一切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在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
IT技术不仅自身创造了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条,而且已经延伸到众多产业的各个领域,正在或已经成为各个行业的重要工具和新的价值增长因素。
IT技术创造着巨大的社会财富,也带来了庞大的岗位需求,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IT技术,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传统教育来看,一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时间,基本上就是所学的IT技术淘汰更新的周期,甚至也和计算机核心部件CPU运算速度翻一番的周期时间差不多,“毕业即淘汰”,虽然言过其实,却体现了IT技术教育的问题所在。面对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高新技术,教育如何突破自身限制,为企业培养IT技术人才,是需要认真面对和迫切解决的问题。
中国IT产业发展及人才现状
我国目前正处在产业转型期,信息化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可是我国目前的信息化程度却不容乐观。根据调查统计分析(数据样本为638家企业):全部实现基础性管理系统的企业仅有48户,仅占总数的7.5%,部分实现的企业占59.9%,尚未实施企业208户,占32.6%;全部实现综合性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只有30户,仅占4.7%,部分实现的也只有196户企业,占30.7%,尚未着手的412户,占64.6%,这些数据同时显示了IT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当前,我国IT产业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仅软件产业已连续8年保持25%以上的增长速度,2002年全国规模以上软件企业共4700家,从业人员59万人。全行业共完成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1100亿元,同比增长46.5%,出口创汇15亿美元,同比增长100%。到2005年,软件市场销售额将达到2500亿元,软件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将达到80万人。
但是,我国IT人才的总体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分布,即高端人才(系统分析师、项目技术主管等)和低端人才(如软件编码程序员等)都严重短缺,而中级(端)人才趋于饱和。无论是软件人才还是企业信息化中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在人才结构的配备比例上都严重失调,大量本科和本科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冲杀在编程的第一线,造成企业成本居高不下。这不仅是软件行业存在的人才结构问题,也是整个IT产业人才结构的问题所在。
校企合作培养IT技能人才
面对我国IT人才现状,2002年2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九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软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国家软件国际培训基地、示范性软件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软件人才培训中心和企业继续教育中心等五级软件人才培养体系。计划到2005年,要培养出20万实用型软件高级人才、30万高级蓝领,因此职业技术院校将成为重要的IT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03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又联合启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又是四个专业之一。各项强有力的关于IT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体现了IT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002年3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委托IT教育行业的领军企业ATA公司与有关部门合作对职业技术教育计算机教育改革问题进行研究,同年10月,教育部与微软(中国)有限公司、ATA公司三方签署“关于支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合作备忘录,从而正式确立了企业参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和改革的基调。2002年4月,教育部正式批准ATA公司与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合作申报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IT课程改革项目”立项,标志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和改革正式启动。
企业介入IT职业技术教育加快了职业技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校企合作使职业技术教育呈现良性发展态势。国外如美国、印度等国家在IT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先进的理念和完善的培训认证体系,但由于教育制度的限制,中国职业技术院校却很难利用这些资源。随着ATA公司这样的专业IT教育资源提供商的加入,IT人才培养从师资培训、教材课件、考试系统到IT厂商认证资源被整套引进职业院校,完善的系统不仅保证了人才质量,并能够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使学生所学知识与最新IT技术保持同步。同时校企合作模式在培养人才时非常注重市场反应,因此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的培养被提到首要位置。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IT教育资源提供商的先进教育理念和优秀的培养模式得到了市场、院校和IT厂商的极大认可,国际著名IT厂商如Microsoft,Oracle,Sun,Borland等纷纷与这类企业达成合作协议,中国的IT教育正在搭建一个互动的广阔的平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将使原来传统教育中“产学脱节”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从而形成一条流畅的从学校到企业工作岗位的人才“生产线”。
《中国教育报》2004年4月15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