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十分重视与企业合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了“三服务、三对接、三推进”的“三三制”校企合作实岗育人的做法,对校企合作目的导向、组织方式和运行实施等进行了创新性实践。

“三服务”引导校企合作,推进互利共赢

校企合作是办好高职院校的“牛鼻子”,是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深层次改革的“金钥匙”,但校企合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那什么才是校企合作的目的呢?无锡商职院探索出“三服务”的校企合作目的观,即校企合作一定要育人为先,服务学生成才就业;要教师为主,服务教师职业成长;要关注企业,服务企业发展所需,从而明确了校企合作的服务导向和工作重点。

“三服务”统筹了学校育人与企业盈利的关系,推进了互益合作,实现了互利共赢,建立了校企新型关系,避免了校企合作的盲目性和无序化。“三服务”的校企合作目的导向实现了合作育人的理念创新。

“三对接”组织校企合作,立体协同推进

校企合作中,校领导与行业领袖、杰出企业家,二级院系主任与企业经理、车间主任,骨干教师与技术精英、经营能手要建立三层对接关系。各层明确分工,形成领导层重制度建设与政策引导,执行层重载体建设与项目管理,操作层重课程建设与实岗育人的立体协同推进机制。

无锡商职院与红豆集团自2006年起开始合作,校领导与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二级院系主任与红豆实业总经理徐信宝,骨干教师与红豆销售精英秦小月等一批经营能手成功对接,共同推动“千名店长”合作培养项目的实施,共建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团队被确定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对象,共建的市场营销专业被列为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共建的9门课程中“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共同开发的8部岗位教材已全部出版发行。

学院领导层重制度建设与政策引导,先后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办法》、《专业教师“一师一企”实施办法》等校企合作制度文件,出台“双师型”素质教师评定与考核、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四技”服务管理等政策,引导院系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型龙头骨干企业为合作对象,引导师生全面参与校企合作,引导校企合作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

各二级院系立足行业、依托企业,引入合作项目,加强载体建设和项目管理。各专业结合自身特点成立校企合作项目组,骨干教师与学生全面参与合作项目。如艺术设计学院建立“无锡传统文化设计人才培养基地”和“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设计研发中心”,重点就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发展战略、无锡地域文化产品开发与营销等主题结合无锡传统文化人才培养进行专项研究与合作。

“三对接”的校企合作组织方式及合理分工,使校企合作中涉及的职业院校各级参与人员各得其所,各居其位,各尽其能,立体分工,合理对接,协同推进,避免了校企合作实施中的缺位和错位,为校企合作实施提供了坚实保障。“三对接”的校企合作组织分工实现了合作育人的组织创新。

“三推进”实施校企合作,强化实岗育人

在校企合作实施中,无锡商职院与企业的领导层共同探索出组织化、系统化、国际化“三推进”战略,在执行层及操作层则强化实岗育人。

校企合作组织化推进。学院在宏观上组建企业广泛参与的职教集团;中观上在校内设立校企合作中心,统筹校企合作工作;微观上组建项目团队,打破院系界限,实行无界合作并常态运行。例如,学院牵头组建了江苏商贸职教集团,为此专门成立校企合作中心,统筹管理集团内涉及本校的校企合作项目,推动跨院系项目实施,夯实校企合作的组织基础。

校企合作系统化推进。学院引入企业资源进行全真运行,一揽子整体解决课程建设、教学实训、生产研发、教师锻炼、学生培养等问题。以艺术设计类专业群建设为例,通过企业投放项目、校企联合研发项目等方式,将工作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和课程,并根据完成项目任务的递进关系和学生能力培养的进阶,形成“底层共享、中层分设、高层互选”的课程群和课程体系,按照虚拟项目认知先行、仿真项目实训体验、真实项目岗位评价的流程实施项目课程教学,完善教、学、做一体的创意设计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同时,将文化素质教育和职业综合素质教育渗透人才培养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活动能力和健全人格,推动了“职业设计人+职业经理人”型设计服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校企合作国际化推进。为适应国家“走出去”战略和企业国际发展需要,探索职业教育输出之路,学院在组建柬埔寨南洋红豆培训中心的实践中形成了“借船出海”模式。2008年红豆集团获国家商务部批准在柬埔寨建立工业园区,园区管理和操作技术人才急需培训。学院“借船出海”,会同红豆集团、柬埔寨西港特区有限公司,在柬埔寨共建西港特区培训中心,联合开展柬埔寨员工的语言培训、入驻企业管理人员的营销管理、国际会计培训,受到中柬两国政府高度评价,提升了我国职业教育在柬埔寨及东南亚的影响。

“三推进”校企合作需要通过载体建设和项目管理,落实到课程建设和育人过程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这样方能改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惠及职业人才培养。因此在运作过程中,执行层及操作层强化了载体建设,探索出适应商科类专业的以“爱迪尔珠宝店”为代表的校中店形式,适应工科类专业以“SMT(表面组装技术)教学工厂”为代表的校中厂形式,适应艺术类专业以“创意工坊”为代表的校中坊形式,形成了一批校内育人实岗。